破局與重塑

轉型發展的「中國模式」(上)

陶然:計劃經濟體制給中國帶來了什麼?改革開放爲什麼在「文革」結束兩年後就可以很快啓動?中國經濟體制在哪些主要方面還面臨重大挑戰

中國過去70年的經濟變化,尤其是過去40年的快速成長,無疑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最爲重大的事件之一。作爲佔全世界人口近20%的超大規模國家,中國發展與否、業績如何、可持續性怎樣,對當代全人類的命運,尤其對廣大欠發達國家的衆多人口能否有效走出貧困,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過去70年的不同發展階段中,中國政治和經濟系統互動方式的變化帶來了前後迥異的經濟發展策略,也引發了非比尋常的跌宕起伏。

單是在過去40年間,中國逐步跳出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捆綁,從一個絕大部分人只能獲得最基本生存資料的赤貧國家,變成一個相當比例人口初步達到小康生活水準的中等收入國家,從一個極端封閉的國家變成全球最大的貿易國、第一大製造業生產國和第二大經濟體,面對這如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學者,特別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者,應該不斷就這些變化給出更通透、更本質的解釋。

換句話說,生活在這個時代,並全面經歷、直接見證和親自體驗中國轉型發展整個過程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肩負著重大責任,具體而言,需要去認真理解如下問題:

您已閱讀6%(440字),剩餘94%(63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