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中國經濟成長的「排頭兵」,2021年廣東的地區生產總值已連續33年穩居全國第一,已趕超南韓和俄羅斯,體量相當於全球第十大經濟體。相應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已突破1.4兆元,在全國31省市區中遙遙領先。與其他省份比,廣東的財政有鮮明的特點,集中表現爲:對中央淨貢獻大、省內區域財政分化嚴重、省級財政相對集權、財政收入質量高、稅源相對聚集在主導行業、土地財政依賴度低、債務風險低、廣州深圳雙城聯動發展但財政體制迥異等。
廣東的經濟和財政發展離不開全球百年未有之變局和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環境,廣東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對其財政形勢產生重大影響。一是逆全球化和全球貿易摩擦導致全球經濟和貿易活動低迷,勢必影響外向型經濟特徵明顯的廣東財政收入。二是中國經濟從高速轉向高質量發展,從房地產繁榮轉向科技和製造強國時代,廣東雖然對土地出讓收入的總體依賴度不高,但土地出讓收入貢獻的收入絕對額以及部分城市如廣州對土地收入的依賴度較高,意味著房地產進入下行期將衝擊廣東尤其是部分地市的可支配財力,加大省級政府調控壓力。三是都市圈城市羣戰略及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戰略逐步推進,人口持續流入廣東,產生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中央要求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體制,將對廣東財政支出產生明顯壓力,民生社保需求上升將對部分地市產生較大壓力,區縣財政運轉需大量的上級轉移支付。四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高質量發展,保障糧食能源安全,無不需要財政支出的強力支持。五是實現區域均衡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是廣東相較東部其他省份而言更加艱鉅的任務。因此,作爲優秀的「排頭兵」的廣東,固然擁有財力雄厚的總量優勢,但在未來面臨一系列財政收支矛盾和難題。
短期來看,「開源節流」、「抽肥補瘦」是靜態思維下解決收支矛盾和區域不平衡問題的方法。但是,區域協調發展不是城市間簡單的絕對平均,不是消除區域間的差異,而是縮小區域間的人均發展差距,不能以犧牲經濟總體成長爲代價來追求區域均衡。從中長期來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以及省以下財政體制調整是治本之策。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強廣東財政統籌力度與效率,推動財政體制機制改革,切實降低粵東西北部分市縣財政風險。另一方面,區域協調發展需要依據比較優勢,變「極化效應」爲「擴散效應」。廣東需依據自然稟賦,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充分發揮財政在產業結構轉型中的引導作用,增強欠發達地區內生髮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