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報告

「天賦」不是開端——正確認識「天賦」如何幫我們教育孩子

徐海娜:我們越來越發現,孩子學不會,很有可能真的是我們不會教。當我們把教育的目標落實到個人賦能,而不是訓練考試機器的時候,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究竟該如何養育孩子,是每一對父母都要面對的話題。在現實生活中,父母一談起孩子,內心的焦慮總是顯而易見。作爲父母,雖然盡力了,爲什麼孩子還是不長進?爲什麼別人的孩子在學習上自動自覺,而自己的孩子寫個作業會把父母氣到「心梗」?爲什麼別人的孩子唱歌、跳舞、彈琴、運動樣樣精通,自己的孩子總是什麼也學不好?到底是先天因素造成本性如此,還是後天培養不到位?爲什麼有的孩子會成爲「神童」和「天才」,而大部分人碌碌無爲?自己的孩子究竟有哪些方面的潛能或者天賦?如果有,如何開發出來?這方面真是有無窮無盡的問題,令做了父母的人萬分迷茫。

曾經有一篇在WeChat上傳播到10萬+次的文章說,我們應該把孩子當植物來養。該文作者說,「如果你把小孩當植物來養,就一定會同意——種子纔是硬道理。如果你把小孩當植物來養,就會理解——別人的種植技巧,只能隨便聽一聽。如果你把小孩當植物來養,就只能接受——每種植物各有各的好。」然而這篇文章雖是一個「新瓶」,裝的卻是「舊酒」——「基因決定論」。基因決定論,很容易被大眾接受,至少撫慰了我們不安的內心。「瞧,這孩子,自己生的,智商也不高,這樣已經不錯了。」

茶餘飯後,作爲一種談資笑一笑也就罷了。然而,真的這麼想的話,我們就很容易減少了對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反思,也容易忽略我們爲人父母對自己的反思。

您已閱讀11%(552字),剩餘89%(44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