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少年自殺,是因爲缺乏「挫折教育」嗎?

徐海娜:「挫折」不等同於羞辱、責罵、體罰、語言暴力,而且真正需要挫折教育的是孩子,還是成人呢?究竟是孩子們不能面對失敗,還是家長不能面對失敗?

最近幾天,新加坡總是陰雲密佈,不時暴雨,孩子對我說,那是天空在哭。確實,看,天地滂沱一片。近日收到學校郵件,一個不到12歲的學生,死了。無獨有偶,上網看新聞,又驚聞一位西安15歲少年疑似被迫剃光頭而自殺。據《南方週末》報導,上月還有湖南衡陽一位重點中學的優等生因一次月考成績下滑而輕生。每當有孩子自殺的訊息傳來,總會有一種伴隨的聲音:「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一點兒抗壓能力都沒有」,「現在孩子的一切都被家長安排得太順利了,缺少挫折教育,稍微的一點兒不順心,就會採取過激的手段。」

羞辱、責罵、體罰、語言暴力=「挫折」嗎?

每次聽到這樣的說法,我都難忍憤怒。究竟什麼是「挫折」?羞辱、示衆、責罵、體罰、耳光、冷落、排擠、語言暴力……這些等於「挫折」嗎?可能很多人說那些話的時候,並沒有認真思考過,究竟什麼是挫折,而是潛意識裏認爲,經不起「打罵責備和羞辱」的孩子就等於經不起「挫折」的孩子。不信測試一下:假如一個孩子做錯事了,媽媽對他大聲呵斥。孩子要求媽媽道歉,你支持嗎?

您已閱讀18%(430字),剩餘82%(20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