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23andMe
Lex專欄:23andMe未能破解「生存」密碼

在一個較爲寬鬆的時代,有趣的技術足以讓公司上市,但商業方面卻沒有得到發展。

科學
基因組的大小與生物複雜性無關

阿胡賈:科學家發現一種不起眼的蕨類植物擁有最龐大的基因組,這一發現證明,與直覺相反,生物體的基因組大小與其複雜性無關。

基因編輯先驅呼籲大力投資Crispr技術

Crispr的共同發現者道德納表示,Crispr療法價格昂貴,需要對其進行大量投資才能讓這項技術惠及所有人。

科學
人工智慧探索「黑暗基因組」 揭示癌症發展規律

研究人員利用機器學習發現,「垃圾DNA」可能在腫瘤的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

科學
科學家改變雞的DNA以減少禽流感傳播

基因編輯干預可能是保護動物和人類免受禽流感侵害的一種簡單而又經濟有效的方法。

科學
合成胚胎在倫理上的「第22條軍規」

阿胡賈:胚胎模型越類似人類胚胎,它在科學上就越有用——但在倫理上也更成問題。

醫療
科學家:基因療法價格過高,迫切需要降低

基於人類基因組編輯的療法已取得驚人的進展,但每個病人的治療價格可能高達200萬美元。

疫苗
劍橋新創企業在動物糞便中尋找下一個新冠疫苗

DIOSynVax利用動物糞便中發現的病毒基因序列來開發疫苗,以預防未來的大流行病。

科學家發現新冠重症背後的遺傳因素

英國研究人員確定了16個使新冠患者容易出現重症的基因,這是一項可能有助於開發新療法的重大研究的一部分。

科學
Crispr基因編輯「革命」首次被用於治療內臟

美國新創企業Intellia的早期試驗數據標誌着Crispr療法取得突破,表明科學家克服了先前僅能將該技術用於編輯體外細胞的侷限。

科學
劍橋科學家取得遺傳密碼突破

他們對微生物的遺傳密碼進行了重新編碼,人工合成了特性不同於天然微生物的細胞,開創了製造新物質的可能性。

Illumina掌門人呼籲組建「生物軍」應對病毒威脅

世界最大基因組測序技術公司的CEO呼籲全球合作追蹤新病毒變種,確保新冠疫苗、藥物和診斷方法在遇到新毒株時不會失效。

美國加強基因組測序以追蹤新冠病毒變異

英國發現傳染性更強的新冠病毒新變種後,美國加大了對病毒變異的追蹤。先前美國僅對0.3%的新冠檢測進行了基因組測序。

「基因剪刀」背後的科學家拍檔

於2011年結識的兩名女科學家在幾年內發明CRISPR,這種基因剪刀很快便顯現意義,2015年就有人預測其研發者將獲諾獎。

兩名女科學家分享諾貝兒化學獎

法國的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的珍妮弗•道德納獲得2020年諾貝兒化學獎,以表彰她們開發CRISPR「基因剪刀」的開拓性工作。

新冠病毒突變圖譜將成爲控制疫情的關鍵

科學家解碼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逾1萬種基因組,發現到目前爲止出現的變異並未改變該病毒的傳染性和毒力。

人死後社群媒體賬戶怎麼處理?

科技使人在死後以新形式繼續存在。如何處理死後在網上留下的大量個人資訊以及基因記錄,目前沒有一致的規則。

自然
破譯「生命之書」——本世紀最有價值的事業

保護地球上的生命不僅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對儲存自然在過去35億年的演化中寫入「生命之書」的生物智慧也至關重要。

賀建奎
基因編輯科學家賀建奎可能面臨刑事指控

調查發現,曾經創造了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的中國科學家賀建奎爲了給實驗招募志願者,僞造了倫理審查檔案。

「天賦」不是開端——正確認識「天賦」如何幫我們教育孩子

徐海娜:我們越來越發現,孩子學不會,很有可能真的是我們不會教。當我們把教育的目標落實到個人賦能,而不是訓練考試機器的時候,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主宰演化:全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出生的訊息引發軒然大波,科學界對這項試驗的合法性及必要性提出質疑,並對其未知長期影響深感不安。

基因編輯嬰兒打開「潘朵拉魔盒」

鄧聿文:世界首例基因嬰兒出現在中國,反映了中國在科學倫理規範及其監管方面的缺席,以及科技人員的投機心態。

「基因編輯嬰兒」科學家在爭議中露面

在香港舉行的基因組專家會議上,各方對賀建奎露面解釋給予肯定,但對他的方法提出嚴厲批評,指出他的做法有很多問題。

「基因論英雄」時代到來?

阿胡賈:胚胎植入前基因篩檢已經可以實現。隨著基因科學家進一步解開基因組之謎,避免疾病與選擇優良基因之間的界線會變得越來越模糊。

基因
將DNA植入眼睛治療視力喪失的療法有望在美獲批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若按其顧問委員會的建議予以批准,將標誌着美首次批准基因療法,並預示著一個新藥物時代的到來。

基因檢測:我們真的想知道結果嗎?

克羅:我的母系親屬有多人患了癌症。我做了一次基因檢測。但如果沒有治癒之方,提前知道了結果又有什麼用呢?

軟銀領頭向Zymergen投資1.3億美元

Zymergen利用機器學習等技術重新設計微生物的基因構成,最終可用於創造新材料。諾貝兒獎得主朱棣文也將擔任該公司董事。

健康
基因測試或將助乳腺癌患者避免化療

在測試認爲復發風險低的患者中,94.7%活了下來,癌症未復發或擴散,與接受過化療的患者生存機率相似。

「完美人」離我們有多遠

阿胡賈:美國將批准首項人類Crispr基因編輯試驗。但有人會想,爲何止步於修正人類基因組?何不對其進行美化?

天才
書評:天才是怎樣煉成的?

艾瑞克•魏納在《尋找天才》一書中,踏上了一段史詩般的旅程,探索了東西方的7座城市,來確定人所處的地方對培育天才的重要作用。

社評
FT社評:理智地利用基因編輯技術

快速、準確的新型「基因編輯」,將取代過去40年裏使用的那種碰運氣式的基因工程方法。在良好的管理和公衆支持下,基因編輯可能會引領生物科技進入一個黃金時代。

基因
超級富豪也將成爲健康超人?

科學評論員阿胡賈:最近,中國科學家從人類胚胎上切除β-地中海貧血症基因的操作取得了部分成功,卻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一些美國科學家呼籲中止研究。

基因
無處不在的生命

地球上微生物個體總量約爲10的30次方。現在,用最新基因測序技術武裝起來的科學家們,正在展開測量微生物生命多樣性的首次系統性嘗試。

人造生命是與非

曼徹斯特大學教授約翰•哈里斯:美國科學家特宣稱制造出了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人造細胞。要是預期利益非常大的話,我們就不應反對進行這類研究,前提是有健全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