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學習

「躺平」是孩子的自我防衛機制,但家長能做的還有更多

專訪腦科學與學習策略專家王瑤:當孩子的學習困難,撞上一個被後疫情、網路、躺平、焦慮和「碎片化」定義的時代。

生成式人工智慧、元宇宙等技術巨浪對日常生活的顛覆似乎還足夠遙遠,過去三年的居家隔離、線上學習狀態已經在學生的學習乃至思維能力的發展過程中留下獨特烙印。改變對教育的看法,是否能擺脫對「被淘汰」的恐懼和「被分流」焦慮?FT中文網有幸邀請到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專家,腦科學與學習策略專家王瑤。王瑤老師長期幫助家長和老師提升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我們從FT教育板塊的讀者中收集了一些問題。問題基本上來自於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真實具體的困惑,涉及居家網課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抽象思維發展、手機使用成癮、青少年所關注的躺平文化、以及串流媒體時代下被碎片化的專注力等等問題。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王瑤在對談中打開了全新的視角。本文爲影片版對談的逐字稿。

FT中文網:我們剛剛經歷了過去三年的疫情,家長和孩子都把很大一部分時間都轉移到了線上,在線上學習、在線上社交。學生的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是否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又與什麼因素相關?能否隨著社會走出疫情的腳步逐漸得到恢復?

王瑤:這個問題也是過去這三年疫情期間家長和老師特別關心的。我的確觀察到,在疫情居家期間,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看起來好像是有一些下滑。但實際上,是居家學習在考驗他們在過去有沒有真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校裏,老師可能還沒有這麼強烈的感受,但是家家戶戶可能都在應對孩子在自主學習上的挑戰,纔會有「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不說學習就母慈子孝」的情況。

您已閱讀8%(613字),剩餘92%(69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