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的教育學教授厄爾瑪法拉尼(EL-Mafaalani)在他的《教育神話》(Mythos Bildung)一書中表示,德國的學校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在生產不公平。他認爲,在過去的60年德國有更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可不同起點的人都更上一層樓了,他們的差距卻還在。就好比,一樓的人到了二樓,可是四樓的人已經到了五樓。厄爾瑪法拉尼將這種現象比作「電梯效應」。
《讓孩子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德國教育在做哪些努力?(上)》一文提到,德國學校系統的第一次分流和篩選發生在小學四年之後,這個關鍵節點已經體現了家庭背景的差異所帶來的差距。而厄爾瑪法拉尼所說的「不同起點」,不是第一次分流時,而是上學之前。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發生在學校教育之前。
據德國聯邦教育部《通過早教實現機會平等》,三歲孩子的家庭背景的差異已經在影響孩子的能力,來自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家庭的孩子的辭彙量,是來自受教育程度較低家庭孩子的約兩倍,而這個差距會影響到他們以後的學業道路。
您已閱讀17%(422字),剩餘83%(21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