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教育

讓孩子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德國教育在做哪些努力?(上)

張冬方:在德國,學生對學業道路的選擇體現了家庭背景的差異,而且差異在拉大。在學業道路和家庭背景的脫鉤之路上,德國仍在負重前行。

「託尼」老師的兒子度過了沒有被「雞娃」的童年,成了理髮師二代小「託尼」。三十而立的小「託尼」到底意難平,去大學申請了心理學專業,實現了人生逆襲。這是我在《德國人爲什麼不「雞娃」》一文中打的比方,說的是德國教育道路條條通羅馬。

那麼,換一種思路,讓時光穿梭回二十年前。那個小學四年畢業的理髮師的兒子,站在學業道路的第一個重要十字路口,他能展望未來去大學學心理學嗎?最大的機率是,當時的他、他的理髮師父親、打清潔零工的母親, 以及他的老師都沒有想到除理髮師之外的另一種可能。認知和偏見限制了想像:父母的認知,老師的偏見。

這就是德國關於教育公平的焦點問題之一:家庭背景是如何影響教育道路的。在德國語境裏,教育公平指的是,無論出身、階層和性別等,每個人應該在教育和職業上有同等的機會,即機會均等,從而實現社會階層的流動性,這就是德國的教育理想。

您已閱讀14%(367字),剩餘86%(23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