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中國社會補習機構野蠻生長,成爲經濟巨人,催生出龐大的課外教育圈。這導致教育進入惡性循環,在「中國父母的錢最好掙」的推動下,兒童從四歲起就進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競爭。然而近年來,中國社會人人努力、勤奮甚至賣命地奮鬥的現象,開始出現反轉,「躺平」現象開始增加。放開第三胎後,不單未出現歡欣雀躍,反倒出現了不敢生、不願生的情況。對於個人,這不是一種美好的生活願景;對於國家,如果社會令國民連孩子都不敢生,如果不及時糾錯,試問國將如何爲國?近日中國國內開始對補習機構進行大規模管制與改革,我認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雖然居住在英國,但我亦曾受此「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影響多年,直到四年前自我更正(見《爲了孩子的幸福,我不再做虎媽》)。但大多數華人父母仍然飽受此影響,繼續以中國教育觀念指導英國生活,見面必談教育,似乎教育與孩子的成功是生活的全部,認爲以孩子個人興趣與幸福爲指導的英國教育太鬆。與此同時,雖然此時英國已處在「去階級化」狀態,但中國正處於階級化中,很多第一代華人移民父母能夠和喜歡注意到的,不是英國越來越平等的社會進步,而是仍然不夠平等的唯一領域——私校,認爲必須進私校才能安心。而如果以私校和王室的存在來斷定英國社會不平等,那如同一葉障目。
英國自1066年被征服者威廉統治,除了短暫的克倫威爾統治時期,其血緣後代(遠至德國)一直統治英國至今,是全世界存活最長的王朝之一。而該王朝能夠至今不倒,最初是有賴於基督教支持的慈善制度,該制度照顧了窮人的衣食起居和醫療,令英國窮人很少走到走投無路、只有造反的境地;後來的原因則是英國演化出了民主制度,將王室政治權利幾乎全面轉移到貴族,繼而再轉移至平民手裏,進而演化出比慈善機構覆蓋面更廣泛、服務更優質的福利制度,重新分配無序與貪婪資本主義的金錢走向,王室與民衆幾乎不存在直接利益與矛盾衝突。所以,雖然王室和私校仍然在,但英國社會的平等與公平改造趨勢是一直向前的,最後王室和私校也有可能取消。但英國的社會改造很少是類似於法國和俄國大革命那樣的翻天覆地,往往比較溫和,民衆往往能夠同時接受平等與(代表不平等的)王室、私校等共存,這樣的國民思維,外國人很難懂。如果將英國看作一個延續長達近千年的王朝,則民主是其王朝與國家繼續的保障,從這樣的角度,就能夠看出其平等與公平進步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