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制度
留白的政治——從極致控制中拯救人類的文明智慧

笑蜀:真正的制度之善,不在於水銀瀉地般覆蓋一切,而在於退一步,爲生命讓出空間,爲經驗保留餘地,爲未來敞開可能。

歷史
瑪麗•比爾德:羅馬皇帝們的奇葩晚宴

崔瑩:在英國古典學家瑪麗•比爾德看來,羅馬帝國君主們的晚宴,不僅是異想天開的奇觀,也是讓人不寒而慄的罪案現場。

從「文明四階段模型」看中國現狀

趙至江:在「文明四階段模型」中,中國處於啓蒙階段。接下來中國需要的,就是要拋棄「小農意識」,進行文明的復興,人性的啓蒙。

文明
沒有自由,怎麼會有真實?

葉克飛:人類的現實危機,總伴隨著思想層面的困頓。在金觀濤看來,這背後是現代社會價值基礎的混亂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中西百年誤解——中國是國際秩序的受害者,還是受益者?

何越:在我的著作《揭開中西百年誤解》正式在亞馬遜發行之前,我先以中文形式簡要介紹這百年的中西誤解。

我的新年期許:迴歸古典文明

盛洪:古典文明原則是基礎且普適的人間規則,是人類文明的底線,人類近世的許多災難,乃因現代人在解讀經典時偷運私貨、偏離這些原則所致。

長趨勢:人類社會如何走出暴力陰影

徐瑾:人類聚集是爲了發展還是爲了風險?主要爲了規避暴力;一個國家進入開放秩序,跨越難度超過中等收入陷阱等流行語,有三個臨界條件。

香港
金庸:域外的中華造夢者

徐瑾:無論評價高低,金庸小說事實上已是中國文化的域外傳薪者;其武俠世界,堪稱對中華文明最愜意的想像世界。爲什麼是香港,成就了金庸?

文明融合與文化更新:中國需要一場「新文化運動」

汪錚:中國的成就值得國民驕傲,但可持續的進步來自文化,來自體制,來自推廣優秀文化和培養合格公民的國民教育。

憤怒的選民是哪裏來的?

加普:在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時,以及不久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時,我都不禁想到了一座座被廢棄的工廠。

智庫
從文明的角度把握中國的未來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要把中國放在世界文明中,從文明的角度看中國的未來,把握住文明的方向,才能把握中國未來的方向。

網路
網路文明時代何時來臨?

電腦科學與生物學教授夏皮羅:網路文明在20年間極大地發展起來,但它目前並不民主。網路上有無數大型社區,但掌握控制權的是社區「統治者」,而非社區成員。

西方
西方爲何如此悲觀?

FT專欄作家盧斯:多項調查顯示,亞洲人、拉美人和非洲人都比西方人樂觀,中國人、印度人都對自己孩子的未來感到樂觀。相比之下,一種嚴重、罕見的憂鬱情緒,在同一時間籠罩了西方世界。

日本
中國對日並非「黑船來航」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黑船來航」比喻19世紀美國對日本的衝擊,代表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的影響。當今中國崛起的確讓日本感受到猛烈衝擊,但這與當初的美日互動不同,中國的影響基本是「規模」衝擊,而非「文明」衝擊。

文明
中國新常態:走出GDP迷思?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中國經濟第一」會重複日本被「捧殺」的遭遇嗎?習近平的「新常態」應如何解讀?一個多元化的世界本身就意味著對於經濟低成長的高容忍度,而東西文明最終的關係,或許是共生互補,而非你死我活。

英國
小喬治的軟實力

一個小王子的誕生能影響國家的實力,這種故事發生在幾百年前,也發生在今天。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指出,這絕非偶然。王室雖然早就退出政治舞臺,但仍扮演著傳播英國文化和團結大英國協國家的重要角色。
美國人民喜迎小王子誕生的同時,英國王室在美國擁有超7成的認可率。古老的君主制仍有助於塑造大英的軟實力。

英國該向中國取的經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中國政府對出國旅行的遊客發佈了文明旅遊公約。或許這種由政府爲國民的旅遊言行設置條條框框的做法會招致反感,但在我看來,英國政府倒應以中國爲榜樣。

西方
天下之至柔

很多西方國家的員工來到莫斯科工作,因爲這裏有高薪拿,但是他們都願意把孩子留在英美,這跟俄國的富人一樣。
FT專欄作家Simon Kuper認爲,這現象的背後,是源於西方的價值觀、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強大吸引力,一種推倒了柏林圍牆的力量。中國和俄國也許在經濟上正「征服世界」,但它們沒有多少價值觀和文化上的影響力,沒有多少人願意偷渡過來(除了北韓)。

重估文明:評莫里斯《文明的衡量》

天則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軍:《文明的衡量》這本專論文明的書可以如何啓發中國?最重要的是要看到,中國軟實力仍相當落後,與西方的差距將維持較長時間。

公德
公共場合的喫貨們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白雲:一大早最鬱悶的事莫過於在巴士上遇到喫韭菜盒子的神人。然而乘客們對公共交通裏的喫貨,好像都沒什麼異議。

如何擺脫地理決定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美國教授戴蒙德在系列著作中指出,一個國家或一種文明的興亡,更多地取決於其自然環境及與自然之間的相互消長。

人是萬物之靈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戴蒙德在《第三種黑猩猩》中用科學證據證明:人是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之外的第三種黑猩猩。

再談東西方「大趨同」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大趨同」是一個劃時代轉變。但如果我們不對隨之而來的資源壓力加以管理,結果可能會很悲慘;而如果我們不設法應對權力的轉移,結果可能會是戰爭。

文明
呼喚人性的集體意識

美國作家裏夫金:這代人日趨用「生活品質」來衡量幸福,而生活品質只能集體實現,例如生活在清潔的環境和安全的社區。幸運的是,人類其實很容易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