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文明

呼喚人性的集體意識

美國作家裏夫金:這代人日趨用「生活品質」來衡量幸福,而生活品質只能集體實現,例如生活在清潔的環境和安全的社區。幸運的是,人類其實很容易產生共鳴。

全球經濟已滿目瘡痍。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化石燃料正逐漸枯竭,用這些能源建造的基礎設施勉強維持著運轉。更糟糕的是,兩個多世紀以來不斷成長的碳排放,如今威脅著要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氣候變化。

如果這還不夠的話,我們還面臨著社會公衆對經濟政治機構信任的集體喪失。世界各地的民衆都在表達著自己的挫折感,並越來越多地走上街頭,發泄心中怒火。

當今世界怎麼了?人類正處在兩種文明的交替處,一面是進入暮年、苟延殘喘的文明,一面是逐漸興起、尚未立足的文明。舊的身份認同正在瓦解,而新的身份認同又太過脆弱,讓人難以捕捉。要想了解自己的處境,我們必須退後一步問:是什麼構成了文明本質的根本改變?

您已閱讀16%(282字),剩餘84%(15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