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國際學術界圍繞文明如何興起這一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對於當今西方世界爲何如此強大這樣的問題更是衆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些被冠以「大歷史」(big history)的問題自然也會引起國人的興趣,因爲中國作爲一個古老文明的誕生地,曾經輝煌過,強大過,但近代以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卻日漸式微,令人遺憾地衰落了。
經過最近30多年的追趕,中國的經濟總量目前已躍居全球第二,這讓不少國人感到歡欣鼓舞。於是,幻想民族復興,再次躋身強國之列,似乎成爲這個時代的集體夢想。但在實現這種強國夢之前,首先要澄清一些基本問題:經濟總量和文明程度是怎樣的一種傳遞關係?物質上的富足是否可以轉換成爲文明的內容?越富裕就越文明嗎?
最近,美國史丹佛大學歷史學教授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的新書《文明的衡量:社會發展如何決定國家的命運》(The Measure of Civilization: How Social Development Decides the Fate of Nations),爲我們思考上述問題提供了養分。本書的主要貢獻在於,以一種全新的角度解釋西方文明的興起,採用定量的方法衡量不同社會的長期表現。爲比較不同時代和地點的社會,莫里斯構築起一套社會發展指數,進而對上個冰川世紀結束以來1.5萬年的東西方國家進行全方位掃描,時間跨度之大令人震撼,這不難理解,因爲莫里斯本人就是一位訓練有素的考古學家。
您已閱讀25%(602字),剩餘75%(18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