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

制度
留白的政治——從極致控制中拯救人類的文明智慧

笑蜀:真正的制度之善,不在於水銀瀉地般覆蓋一切,而在於退一步,爲生命讓出空間,爲經驗保留餘地,爲未來敞開可能。

新加坡
2025年新加坡大選有哪些看點?

伍治堅:新加坡未來的挑戰,是如何讓繁榮可持續,讓團結更深厚,讓制度更有生命力。這需要領導層的智慧,也需要國民集體的覺醒與承擔。

他們爲何獲得諾貝兒經濟學獎?

王衍行:2024年獲得諾貝兒經濟學獎的三位經濟學家證明了社會制度對一個國家繁榮的重要性;以及法治不佳的社會和剝削民衆的制度不會帶來成長或改善。

周其仁參會與改革的新邏輯

趙建:在中國經濟復甦還需要注入更多動力和更強確定性的當下,七月三中全會顯得異常關鍵和重要,周其仁觀點也代表著大部分人的心聲。

經濟成長的「祕訣」無非是迴歸法治與權利保障

未名舟:恢復經濟成長已經不是政策刺激所能奏效,而是一個制度性問題。

女王離去:舊時代的王冠,新時代的彷徨

徐瑾:女王去世,爲何引發全球關注?會削弱英國影響嗎?對普通人意味著什麼?君主制這樣的舊時代產物,在當下到底意味著什麼?

五四運動與制度大分流

許成鋼:爲理解五四運動的影響,我稱19世紀末中俄和日本的制度朝著兩個不同方向的快速變化爲「制度大分流」。

制度閉環與制度失敗

陳稻田:制度分拆開來就是制約和度量,都是規範人行爲的意思,強制力是制度第一要素;制度的失敗,關鍵在於沒有形成集體控制個人的制度閉環。

公益
公益組織如何提升對制度的想像力?

周健:公益組織需要從「抓壞人」的認知模式中走出來,重新建構與社會、與個人的關係,與道德和制度的關係。

領導是一種制度

盛洪:在現實中,正確的決策來源於一種制度。所謂制度,就是一種多人互動的結構,每個人都理性有限、能力有限。

文革
文革的制度根源與其導致的制度變化

許成鋼:政治、意識形態極端的集權與行政、經濟的地方分權,互爲條件;文革制度遺產並未隨著文革結束而結束。

憲政
把權力之虎關進位度之籠需要一把鎖

蔣豪:違憲審查機關乃虎籠之鎖,應由其裁決權力老虎是否在制度的籠子裏運行,人們的基本權利是否受到了侵害。

法治
雷洋事件能否成爲法治國家之始?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發起人才讓多吉:雷洋事件的重點不是是否嫖娼。從尊重死者、體恤生者、保護衆者出發,我們應該探究如何從制度上減少雷洋式的不明死亡事件。

霧霾
中國能否走出「制度霧霾」?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霧霾等社會問題的總根源是,中國缺少人民能夠參與決策並監督政府的制度,以至不能制定和落實能有效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政策。

金融

畢福劍
人民是由制度塑造的

南京曉莊學院邵建:中國若成「告密成風之國」,必須從制度找尋原因。人民告密,不是制度鼓勵,就是出於自身恐懼。如果養成告密風氣的制度不存在,告密便不再有市場。

救救官員

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中國權力錯置且無監督的制度結構,實爲官員和央企高階主管的陷阱,貪腐的受害者和加害者是他們自己。官員真正該救的,不是身和命,而是心。

繁榮
繁榮需要法治還有什麼?

爲什麼許多國家長期持續貧困,有些國家則經濟發展順利呢?法治和財產權極爲關鍵,這可以排除狂人隨心所欲的統治。但是,FT專欄作家John Kay指出,要在發展中國家建立一套支持繁榮的穩定製度,並沒有終極的方案,也沒有現成的模板。

制度
制度不能確保繁榮

FT專欄作家凱:「制度很重要」往往指財產權和法治,但這也存在弊端,沒有哪種制度能夠獲得一致贊同。雖然制度很重要,但是歷史也許更重要。

迴歸基於常識的制度建設

中國經濟學者管清友:中國亟需從以經濟建設爲中心轉變到以制度建設爲中心,未來發展源泉在於推進經濟市場化、社會政策的廣泛覆蓋、公平正義及國家制度建設。

尋租的破壞性

FT專欄作家約翰•凱:穆巴拉克之流所造成的損失,不僅僅是他們攫取了多少錢財;真正的悲劇是,使他們能夠聚斂錢財的體制,還破壞了其他人創造財富的機會。

制度與素質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好的制度,並不是高素質的保障,而是高素質的前提。而權利意識,也就是常識,是中國最缺少的國民素質。

新興市場不保險

FT專欄作家約翰•普倫德:一些人簡單地依照過去的經濟成長率加以推斷,認爲中國的崛起是註定的結果,這些人未能領會到制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