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不保險

FT專欄作家約翰•普倫德:一些人簡單地依照過去的經濟成長率加以推斷,認爲中國的崛起是註定的結果,這些人未能領會到制度的重要性。

既然新興市場股市的長期牛市格局已經逆轉,人們必須要問這樣一個問題:某非這一切都只是吹噓?僅僅從特定意義上講,答案是肯定的:自本世紀初以來新興市場股市的大幅飆升,主要是源於估值基礎的改變和投資銀行式的炒作。不過,儘管新興市場央行正在艱苦地與通膨作鬥爭,地緣政治風險也再度浮現,但很大程度上,新興市場的基本經濟狀況仍未改變。

在最近的亞洲之行中,我讀了兩本可謂相得益彰的關於新興市場的佳作,其中一本的作者是曾效力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高斯(Ayhan Kose)和伊斯沃•普拉薩(Eswar Prasad)*,另一本則出自瑞士銀行(UBS)顧問喬治•馬格納斯(George Magnus)之手**。整體而言,兩本書的作者都認爲,經濟成長中心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轉移仍將繼續,他們也都指出,在此次金融危機期間,印度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顯示出了非凡的抗跌能力。不過,對於這些國家所面臨的政策挑戰,這兩本書作者的看法有著細緻的差別。

尤其是,馬格納斯談到,一些人簡單地依照過去的經濟成長率加以推斷,認爲中國的崛起是註定的結果,這些人未能領會到體制結構的重要性。他正確地指出,就資本的世代持續累積而言,法治、契約、財產權以及中立的法庭至關重要,而資本的世代累積則是長期經濟實力和權力的源泉。就此而言,相對於被認爲境況不佳的美國而言,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軌跡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您已閱讀30%(588字),剩餘70%(13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