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4日,中國學生在北京遊行示威,抗議中國政府簽署對日屈辱條約。由此引發一系列的罷課、罷工、罷市,以至衝擊文化、思想、社會的運動,史稱「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繼戊戌變法、庚子變法和辛亥革命之後改變中國製度的最重大事件之一,是中國共產黨產生的前奏,是制度大分流的一個里程碑。在這個運動中,布爾什維克主義進入了中國,並在十多年之後就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布爾什維克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二十多年後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相比之下,這之前導致中華帝國崩潰的憲政改革和共和革命,在幾十年的時間裏都沒能得到鞏固。這其中有怎樣的原因,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和討論。
五四運動與布爾什維克
五四運動的觸發點是民族主義。但如同戊戌變法的觸發點是甲午戰敗,庚子變法的觸發點是敗於八國聯軍之後的《辛丑條約》,對改變制度感到的迫切,纔是五四運動持續演化最大的推動力。1919年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在經歷了兩次變法和一次革命之後,對中國仍然沒有能夠建立起民主憲政制度,對中國的貧弱,感到非常失望甚至憤怒。但直接觸發五四運動的,是中國政府在一次大戰結束的巴黎和會中簽署凡爾賽條約,同意將青島等中國的前德國殖民地劃給了日本。發起時的主要參與者是學生。之後,在大量知識分子的推動下,成爲一種文化和思想層面的啓蒙運動。
您已閱讀9%(548字),剩餘91%(58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