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

創新
創新合作新解法:戰略性資訊設計助力小型企業防範技術盜用

樊瀟帥、田豐、陳萌:研究中發現,小型企業能夠通過戰略性資訊設計,在推動合作達成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降低技術被盜用的風險。

公益
讓好技術能落地,讓好想法加速實現

微軟亞洲區公益事務總監王嶺表示,科技企業在利用技術賦能公益事業過程中,要以用最適合的技術來解決問題,並且協助公益組織自身掌握這些技術爲主要目標。

中國經濟重啓不能單靠科技創新

梁巖:科技創新可以提升資回報、拉動投資,但也會擴大貧富差距、降低消費比重。單靠技術突破未必足夠推動總需求回暖,改革仍舊是需要選擇。

日本
日本電子零組件行業爲何依然強大

李海燕:爲什麼日本的家電、電腦和手機等產品逐步敗北,但電子零組件產業卻一直保持強大?日式經營的特點是什麼?技術本質又是什麼?

「卡脖子技術」背後的「企業能力」和「市場」(下)

李海燕:我們總對創新津津樂道,但大多數行業並不需要三天兩頭的創新,而是需要「安全安心」。如今中國到了攻堅克難時候,可能更需要靜下心來。

創新
「卡脖子技術」背後的「企業能力」和「市場」(上)

李海燕:現在「卡脖子技術」討論有過分注重單項技術突破的傾向。國家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並不是僅僅依靠「核心」技術和「供應鏈」。

東芝
從東芝看日本電子產業變遷

李海燕:去年東芝公司退市,直接導火索是什麼?東芝崛起和衰落是日本製造行業的崛起和衰弱的縮影,也是日本傳統電子行業和日式經營的縮影。

web3
演算法決定一切嗎?

周子衡:瓦魯法基斯在其新著中提出「資本主義已死:技術封建主義萬歲!」,並將個人標榜爲所謂「雲奴隸」。如何評價?演算法決定一切嗎?

中國網路公司,人到中年

劉遠舉:大型技術公司的員工們感嘆人到中年,只是大型技術公司進入中年的先兆,對中國的網路公司來講,變老是宿命,想變年輕卻很難。

希臘前財長:在「技術封建時代」,誰是「佃農」?

張璐詩:亞尼斯•瓦魯法基斯的新書提醒人們思考,在演算法替人類製造慾望的同時,人們也都在爲「雲資本」提供無償勞動力。

別再說AI會產生贏家和輸家

薩拉•奧康納:這樣說好像整個事情都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人工智慧帶來了危險,也創造了機會。最後結果如何,全都取決於我們。

技術
祕密與保密:美國司法部新式反工業間諜措施評價

王英良:美國目前組建的「顛覆性技術打擊小組」是司法部聚焦核心要害技術保密而採取的新式手段,表明對競爭性國家帶來的技術安全隱患的警惕。

歐盟擬在技術標準制定方面對抗中國影響力

作爲歐盟計劃的一部分,歐盟將與美國聯手建立一套針對新興標準的新監測制度,以求在技術規則制定方面保持統一立場。

元宇宙
元宇宙:它是綠洲,還是現實界大荒漠?

李晉、馬麗:最終元宇宙帶給我們的是社會關係的整合、多元的綠洲,還是一個個更加封閉的碎片,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的問題。

需要制定全球標準來遏制間諜軟體

沙克:糟糕的網路安全是威脅國家韌性的系統性風險的來源。各國應加強國際協調合作,以確保目前合法的技術不會爲廣泛的權利侵犯提供手段。

藝術
和影像上海藝博會的藝術家聊聊「拍照」的未來

在技術爆炸的時代,創作者怎樣才能更加誠實、準確地描述世界?作爲受衆,又該如何擺脫束縛,去重新理解「觀看」的邊界?

中美技術對抗下的歐盟:左右爲難還是左右逢源

吳湘寧:中美技術對抗下,歐盟能否在考慮盟友利益的同時,堅持自主外交?歐盟能否在堅持自主外交的同時,兼顧美歐和中歐關係的平衡?

奧運會
超高畫質「拯救」奧運會

戈揚:大型體育賽事應當想辦法儘快適應後疫情的新常態。全面擁抱超高畫質影片爲代表的一系列數字技術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美國製定新規以阻止引進中國技術

新規將阻止美國人從中國等對手處購買可能威脅到國家安全的軟硬體,這是川普政府在任最後幾天的又一項針對中國的行動。

技術
投資者需注意的五大技術鉅變

伍德:我們認爲,DNA測序、機器人技術、能源存儲、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技術這五大創新的平臺將改變全球經濟。

年度辭彙:Techopoly

今年以來,科技行業一直在高歌猛進,即使大型科技公司面臨來自全球監管機構的威脅,但可以預見,「技術壟斷」還將持續很長時間。

人工智慧終於接近人類智慧了嗎?

GPT-3被譽爲人工智慧領域的重大突破,有人認爲它甚至顯示出初步意識跡象,另一些人則指出GPT-3存在可笑的缺陷。

宗教
網絡技術推動教會變革

新冠疫情中,有些教會通過網路吸引了全美國甚至全世界的教徒,其餘教會的生存狀況則變得更加艱難。

3D列印
3D列印技術因新冠疫情迎來機遇

明肖:技術的普及往往得益於外部事件。新冠疫情可能幫助推廣3D列印技術,爲世界的「供應鏈之癮」提供解決方案。

第六輪康波下,從「技術-經濟範式」看中美長期競爭

邵宇、陳達飛:中國的追趕過程,也是後發優勢不斷削弱的過程。中國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的角色是什麼?科技趕超並非一日之功,未來維度是什麼?

爲什麼谷歌認爲人工智慧需要監管?

皮查伊:企業不能只打造有前景的新技術,然後讓市場力量來決定如何使用。我們也有責任確保技術被用在有益的方面。

貝佐斯:美軍可能失去技術優勢

亞馬遜老闆在匯聚美國軍方領導人和軍工承包商的年度「里根國防論壇」上表示,中國的進步對美國的絕對軍事優勢構成威脅。

機器人
讓機器人清理下一個切爾諾比利

電視劇《切爾諾比利》中,機器人在強輻射之下很快癱瘓,只能由人類執行清理核廢料的任務。如今,適合這種危險場合的機器人越來越多。

無人機
商用無人機市場興起

美國企業正在部署數量空前的無人機,而無人機的用途正在超越攝影,拓展至地圖繪製、數據收集,甚至追蹤犯罪嫌疑人。

FT社評:美國可能難以遏制對華技術出口

美國正敦促其合作伙伴幫助遏制中國的技術和軍事崛起,但美國內部的分歧和失誤正限制其說服其他地區這樣做的能力。

技術
新技術驅動下的平臺力量,駛向何方

陳龍:平臺既不是公司,也不是隨機運行的市場,而是由平臺公司運營的萬衆參與的生態網。這改變了企業和市場邊界,平臺公司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技術
爲什麼技術進步讓我們越來越焦慮不安?

陳季冰:技術進步究竟給我們帶來了多少貨真價實的福利?還是我們只是在忙忙碌碌和變動不居中收穫了一些假象而已?

數位幣
Facebook數位幣Libra:能否改寫金融史?

徐瑾:Libra已成爲金融圈最熱的詞,反響不一;Libra的探索,如何加以重視都不爲過。貨幣的問題太複雜,個體的智力與理性難以謀劃。

中國將建立國家技術安全管理清單制度

此舉意味著中國可能對美國採取針鋒相對的報復措施。在最新一輪貿易談判遇阻後,美中將貿易爭端擴大到關稅範疇以外。

IPO
科技類IPO印證企業服務的價值

企業客戶纔是金主。這個一直在推高很多科技公司估值的簡單規律,近期在IPO市場也得到了印證。

事故
汽車業應該以波音爲鑑

馬斯特斯:波音737 Max飛機兩次空難若被證實原因相似,這應爲技術取代人類執行關鍵任務的其他領域敲響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