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成爲全球工業強國,其國內發展就面臨工業產業祕密與保密的困境。一戰是美國軍工企業崛起的開始,二戰時期美國實施選擇性介入,歐陸和東亞戰場龐大的軍火剛需以及美國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其具備巨大優勢發展本土軍工企業,並向戰爭雙方出售武器。第三次工業革命後,美國成爲全球技術及頂級人才的高地,美國實際上發展爲全球技術與創新研發中心,國內主打軍工產業,並將非軍工類產業實施外包。在與蘇聯的冷戰中,圍繞技術竊密和反工業間諜,美蘇甚至美歐間展開了激烈的博弈。整個冷戰史,大國衝突的一個重點即圍繞工業技術保密和反工業間諜展開。
傳統依靠人力的竊密目前已被人力、網路、電信及暗網交易等逐漸取代。對每一國家而言,技術的保密越發具有挑戰,任何單位都需要面臨祕密與保密的選擇。由於技術落後,中國長期不是美國預防的重點對象(日本和德國長期是)。但在中美競爭,中國經濟實現質的飛躍,需要衆多技術加持以完成工業升級的背景下,從歐巴馬執政後期開始,美國對中國在美涉工業及技術的商業活動所可能造成的技術要素跨國轉移愈發警惕。
川普政府時期,司法部成立了旨在打擊竊取智慧財產和商業祕密等經濟間諜活動的專項行動,即「中國行動計劃」。「中國行動計劃」旨在起訴某些美國政府認爲與中國有關聯、而且存在間諜行爲的在美科學研究人員和學者。2018年時任總統川普領導的美國司法部啓動該計劃,其宣稱目的是防止可察覺的工業間諜活動。川普及其政府相信,中國正在利用研究人員和學生「竊取」和削弱美國的技術創新。其實早在2018年3月,美國貿易代表署就根據《貿易法》第301條指控中國對美國的投資政策有嫌疑,並資助駭客入侵。隨後2018年6月,美司法部發布《中國的經濟侵略如何威脅美國和世界的技術和智慧財產》稱,「中國行動計劃」是爲了對抗來自中國的國家安全威脅,強化美國總統對總體國家安全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