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

中美技術對抗下的歐盟:左右爲難還是左右逢源

吳湘寧:中美技術對抗下,歐盟能否在考慮盟友利益的同時,堅持自主外交?歐盟能否在堅持自主外交的同時,兼顧美歐和中歐關係的平衡?

在《外交關係高度緊張的一週》中,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指出,從3月18日中美在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2+2」戰略對話,到3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受邀參加歐盟視訊通話,全球主要地緣政治主體之間的互動加快。一方面,拜登上臺後,跨大西洋關係重回「價值觀外交」軌道,拜登政府希望與盟友緊密合作,修補並重新獲得失去的信任,攜手對抗俄羅斯和中國。與此同時,儘管歐洲國家對拜登執政後發表的言論反應良好,但歐洲對美國的疑慮並未根本減輕,同時歐盟在對華相關議題上與美國並非不存在分歧。在美歐關係相對緩和向好的背景下,中歐關係的確遭遇包括制裁戰、《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凍結等考驗。同時兩個重要因素一直左右著中歐關係的走向:一是中國經濟實力的變化以及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二是美國對華態度的日益強硬。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中美技術對抗下的中歐關係?歐盟能否在不得不考慮盟友利益的同時,堅持自主外交?歐盟能否在堅持自主外交的同時,兼顧美歐和中歐關係的平衡?

拜登入主白宮後,美國政府進一步強調技術作爲地緣政治的重要力量,中美技術戰無縫銜接,同時更加強調價值觀在中美技術生存戰、主導戰中的作用。布林肯曾表示:「技術民主與技術專制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未來幾十年技術使用的方式將取決於到底是技術民主國家還是技術專制國家擁有決定權。」布林肯的首場外交政策演講將「確保美國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作爲八大優先事項之一。這表明,技術仍是至關重要的地緣政治力量,同時拜登政府並無將意識形態從技術戰中剝離的傾向。此外,布林肯在發佈美國《過渡時期國家安全戰略指南》時表示,中美應在「該競爭時競爭,可以合作時合作,如有對抗必要則對抗」。

中國被迫捲入了激烈的技術對抗競爭之中。然而,美國在高科技方面的對華限制和持續脅迫,從本質上增強了中國在技術創新中爭奪主導地位的決心。「趕超」和「自力更生」的口號對中國民衆有著強大的動員和推動作用。中國「十四五」(2021-25)規劃明確提出重點發展先進技術和創新,包括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整合電路、基因和生物技術研究、神經科學航天、疫苗、深海探索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將在 2021年至 2025 年的五年內每年增加 7% 以上的研發支出,以追求技術的「重大突破」。相關法規和政策也將進行修訂,支持風險投資流入新創企業,並將推廣更靈活的貸款和更具吸引力的稅收政策鼓勵研發。無疑,這些變化旨在增強中國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加強技術自主權。正如中國 2035 年願景所言,中國希望「在覈心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力爭成爲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國家之一」。

您已閱讀26%(1071字),剩餘74%(29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