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仍不斷有訊息曝出。大銀行因各種惡劣行爲而支付的罰金不斷創下新紀錄,這些行爲從違反制裁到幫助避稅,不一而足。它們的市場操縱行爲不侷限在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更是延伸到了外匯和黃金市場。這似乎是一種普遍而非偶然現象。即便銀行受到了告發後,它們仍不肯收手。我們發現,英國的銀行因不當銷售支付保護險(payment protection insurance)而支付的賠償款一直過低。
在企業作出所有這些不當行爲的同時,公司高層收穫了巨大的個人財富,但受到起訴的情況非常少。我們如何能理解這一詭異的反常現象?它讓金融體系看上去變成了一個毫無道德的領域。
考察這個問題的一個有效思路,是認爲金融體系在任意給定時刻都具有一定的道德資本存量。這補充了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思•加爾佈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的一個觀點。他在一本以1929年崩盤爲主題的書裏主張,金融體系中始終存在一定量的未被發現的資金侵吞,他稱之爲「侵吞額」(bezzle),也就是負道德資本。當市場高漲時,侵吞額也會增加。衰退到來時,人們懷疑心態更重,審計變得更深入,侵吞額有所降低。
您已閱讀31%(488字),剩餘69%(10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