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

阿斯特捷利康在中國持續增加研發投入

作爲在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全球最大的製藥企業,阿斯特捷利康正不斷加大在中國的研發投入,推出了多項與學術界合作的模式和項目。

學術
哈佛商學院因學術誠信問題撤回該校行為科學教授論文

哈佛商學院教授弗朗西絲卡•吉諾關於行為科學的研究被該大學要求撤回至少兩篇論文後,數十名學者正在對她的研究進行審查。

學術
學者的天職

嚴飛:你爲什麼要讀博士?你是否有足夠的熱情和志向,做好了迎接學術生涯的艱苦準備?成爲知識分子、以學術爲業的意義又在哪裏呢?

英國一份報告稱中英學術合作對英構成安全風險

調查顯示,在英國大學許多高影響力科學技術學科的研究中,逾五分之一的研究都涉及與中國的合作。

學術
科技創新能去社會意識化嗎?

劉遠舉:雖然某種程度上,中國已經沒有李森科式的充滿政治辭彙的學術爭論,但在理工科領域,社會意識的影響仍然非常強大。

失敗
負面思維的力量

哈福德:我們都該花更多時間思考失敗的可能性以及到時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不愉快的思考習慣有許多好處。

澳洲與中國的知識合作依然火熱

澳洲與中國合作完成的科學出版物現在佔澳大利亞科學出版物總量的16.2%,而2005年時僅爲3.1%。

學術
懷疑自己

盛洪:我們可以清醒冷靜地懷疑自己,避免在日常言談、問題辯論、學術研究、歷史認識、形勢判斷和行爲依據方面犯錯誤。

經濟學
中國經濟學研究存在「過度數學化」問題嗎?

餘智:當前中國經濟與管理學界反對經濟學、管理學學術研究「過度」數學化、模型化的聲浪,其導向是錯誤的。

「讚美師孃」論文背後的科技脫鉤挑戰

劉遠舉:如果中國只能依靠國內學術體系進行技術人才、技術方向的識別,當理工科教授只能在中文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歷史
今天,我們爲什麼要讀余英時?

崔瑩:余英時90大壽前夕,《余英時回憶錄》和《如沐春風》在臺出版,讓年輕人瞭解其思想,感受其處世風格。

憲法
童之偉:如何看待中國高校憲法學教材之爭?

童之偉:憲法學教材優劣或內容是否恰當之類的學術爭議,公權力組織如要介入,最好基於學術或專業標準來做判斷。

麥克法夸爾:文革起源的探索者

許成鋼:文革結束40年了,但學界的研究仍然是膚淺和有侷限的。在有限的研究成果中,麥克法夸爾的貢獻不可磨滅。

懷念我的導師麥克法夸爾先生

歐陽斌:2010年我負笈哈佛,當時麥克法夸爾是我的學術導師。收到通知,便應立即與導師約見。第一次見面,不免緊張。

經濟學
經濟學受益於其他學科

梯若爾:「理性經濟人」概念被證明非常有用,但也有其侷限性。其他社會科學促使經濟學家考慮心理、演化和歷史背景對我們行爲的影響。

中國高校學報:未來之路在何方?

王軍:學報應遵從知識生產的一般規律。這其中,專業化尤爲重要,而這也是未來中國高校學報改革的必由之路。

諾獎
內藤湖南與唐娜•斯特里克蘭

許章潤:一位是日本漢學大家,一位是新晉諾獎得主。他們終究能崢嶸畢露,靠的都不是「上頭有人」,而是唯以學術價值爲準的同仁慧眼。

大學
「雙一流」工程將會有什麼樣的歷史命運?

鄧聿文:這是用「兩彈一星」的方法來推進一流大學建設,然而大學不是「兩彈一星」,靠政府規劃建不成一流大學。

大學
「十萬+」的浙大可以向海底撈學什麼?

李晉:科研人員的考評是否應該和公衆影響力掛鉤,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但如果大學決心這麼做,怎樣纔是最好的辦法?

大學
看待浙大「學術新規」的兩種邏輯

劉波:按照學術自治的邏輯看,這確是咄咄怪事,但在中國,這其實只是普遍政治化、行政化的大學現實的冰山一角。

大學
浙大「學術新規」:高校行政化的縮影

王軍:無論是浙大的《辦法》還是中國一些高校追求領導批閱的做法,都是行政權力的濫用,是對學術領地的粗暴入侵。

日本
人格獨立與學術自由:日本學者的啓示

段宏慶:人格獨立是學術自由的前提,不唯命、不唯上,應該是做學問者的倫理底線。日本學者的風範值得學習。

學術
中國學術造假何時了?

王軍:中國醫學學術論文被國際期刊集中撤下,是國內學術亂象在境外的一次發作,根子出在中國自身的學術痼疾上。

教育
「學閥」現象加劇高校學術腐敗

李江:憑藉勢力把持教育界或學術界的「學閥」,是中國學術體系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但其危害性卻未得到足夠重視。

學術
學者爲何穿上學袍?

毛壽龍:思想和思想家都是危險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或許我們應該希望學者穿上學袍,爲學術贏得一片天地。

大學
中國大學應區分科研和創業

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教授孫賢和:學者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對一項技術和產品作出公正評價。中國大學把學術和利潤捆綁起來,就失去了應有的學術權威。

經濟學
美國經濟學會年會傳遞的資訊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鄒至莊:年會也是招聘市場,從中可見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會長的演講主題是組建控制排放二氧化碳的國際集團,並建議用經濟懲罰強制會員守約。

科學
科學追求與學術環境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電腦系主任孫賢和:我在4月當選IEEE院士後想了很多。我總是告訴學生和年輕學者,享受學習,享受科研,享受探索與創新帶來的快樂和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