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學閥」現象加劇高校學術腐敗

李江:憑藉勢力把持教育界或學術界的「學閥」,是中國學術體系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但其危害性卻未得到足夠重視。

近日,美國Plagiarism Watch發表一份題爲《科學論文代筆公司與掠奪欺詐型期刊合謀中國學者》的報告,該報告挖出了一家被稱爲「世界科學史上最大規模」的英文論文造假公司。該公司與巴西SCI雜誌合作收費,爲中國學者發表涉嫌抄襲、造假的論文。2015年,該刊發表的文章當中,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比例高達78.1%。

在此之前,中國學術界曾被爆出三起國際學術期刊的撤稿風波。2015年3月,英國BMC出版社(BioMed Central)撤回43篇論文,其中41篇系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同年8月,全球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斯普林格(Springer)宣佈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已發表的64篇論文,而這些論文全部出自中國學者之手;10月,愛思唯爾(Elsevier)撤銷了9篇論文,9篇也全部來自中國高校或研究機構。這三次撤稿風波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同行評價涉嫌造假」,也就是審稿人郵箱是假冒的。

相比之下,國內論文抄襲、造假現象則更爲惡劣。雖然中國學術界內外對期刊充斥著大量不合格、造假論文的現象早已怨聲載道,但卻不見絲毫改善,甚至比10年前更爲惡劣。

您已閱讀6%(469字),剩餘94%(703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