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財經大學在《中國青年報》上面出了名,原因是一個「海歸」教師沒有通過「終身教授」的考覈,憤憤不平,反訴上海財經大學考覈不公。
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其實不太明白這個「終身教授」是個什麼意思?中國大學裏面的教授不是鐵飯碗嗎?怎麼又冒出來一個「終身教授」的考覈?海外回來的留學生不是最熟悉市場經濟冷酷無情的嗎?怎麼考覈失敗了還要這樣的憤憤不平?
上海財經大學是中國最早進行經濟學教育改革的,始作俑者是前校長談敏。他在2004年就決意全套引進美國的大學人事制度,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他在美國唸書的兒子的影響。他有思想且能行動,而且這幾年進入改革收穫期,成績斐然。2005年引進了「海歸」教授當院長之後,每年從海外招聘十位「海歸」博士做助教授,我就是2006年被上財錄用回了國。
您已閱讀22%(335字),剩餘78%(11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