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當局上週公佈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以下簡稱「雙一流」工程)的學校和學科名單。前者一共42所,後者一共95所。此事在自媒體上引出了各種「段子」。先不論進入「雙一流」工程的學校和學科的選擇是否合理公正,該工程和之前中國教育當局搞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一樣,本質上是中國政府用做「兩彈一星」的方法來推進一流大學的建設。然而,大學不是「兩彈一星」,靠政府規劃是建不成一流大學的。
無論是「211工程」還是「985工程」,抑或胡錦濤時期末期提出的「2011計劃」,本質上都是長官意志的產物。這在「985工程」上表現得非常明顯。1998年5月4日,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在慶祝北大建校100週年大會上向全社會宣告:「爲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一流大學。」爲貫徹江澤民的這一號召,教育部決定在「211工程」的基礎上,重點支持部分高等學校成立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準大學,簡稱「985」工程。後來胡錦濤也仿照江澤民,2011年4月24日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講話中提出了「推動協同創新」,於是在次年5月,教育當局啓動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這就是「2011計劃」。
截止2011年,全國共有112所院校進入了「211工程」;截止當前,有39所高校進入「985工程」;截止2015年,認定了兩批共38個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查閱進入名單的學校,會發現,每個省市基本至少有一所高校。尤其是「211工程」,水分較大。2016年6月,教育部宣佈,兩個規範性文件——《關於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關於補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設規劃的通知》失效,這也就意味著教育當局不再把重點放在這兩個工程的建設上,亦即意味著它們的使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