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學術

科技創新能去社會意識化嗎?

劉遠舉:雖然某種程度上,中國已經沒有李森科式的充滿政治辭彙的學術爭論,但在理工科領域,社會意識的影響仍然非常強大。

1月21日晚,首都醫科大學饒毅公開發布《正式舉報林—裴(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一文,幾天之後,相關部門維持了2020年9月專家組全體會議的意見 「對裴鋼相關論文的調查程式合規、事實證據確實。論文結論可重複,未發現造假」,並決定不再重新調查。這是饒毅舉報的再一次失敗,先前,他也曾因舉報被訴侵權,最終敗訴。

指控造假需要高強度的證據,當原始證據滅失,是很難去證明一個人顯微鏡下看到的,或者在處理圖片時是否修改了。所以,饒毅輸在程式與法律上,其實是符合程式正義的。但是歸根到底這是一個科學問題,要質疑,只需要說「無法重複」,就夠了。中國的科學家共同體,科學組織,把這個問題轉化爲了一個程式、法律問題,而回避了其是否可以重複這個科學問題。

中國人都喜歡核心科技,核心科技要靠科學家,科學家共同體。

您已閱讀8%(346字),剩餘92%(39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遠觀近思

劉遠舉,重慶人,先學理工科再學經濟學,從事過諮詢行業,現爲自由撰稿人。關注時政、財經、科技,旨在探尋現象背後的事實與公正。文風理性、客觀,且用人性的溫度替換虛僞的中立。微網誌ID@劉遠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