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AI

爲什麼AIGC會加速「他者的消失」?

智慧創作時代,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生產和傳播者,比如最典型的紙媒,是會加速消亡,還是能迎來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在討論AI的時候,本質還是在討論『什麼是心靈』『什麼是意識』?在討論VR或者『擴增實境』的時候,是在討論『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存在』?如果能從這個層面去思考,我們會發現很多東西本質上是沒有變的。」

策展人、「泛生物藝術工作室」創辦人魏穎長期關注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她認爲,回看技術史,看到技術演進的過程,能讓人在眼下的狂熱中保持理性,同時,多去接觸新技術,對技術祛魅,並與之「共生」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態度。

隨著以ChatGPT爲代表的人工智慧創作的迅猛發展,「AI焦慮」已經充斥著各大行業和個體發展的未來。智慧創作時代來臨,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生產和傳播者,比如最典型的紙媒,是會加速消亡,還是能迎來更多的可能性?近日,在中信出版集團旗下報紙《信睿週報》舉辦的百期特別活動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海龍,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梅劍華,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賴立裏,「泛生物藝術工作室」創辦人魏穎,《信睿週報》主編吳洋各自對人和媒介在當前的現實處境中進行剖析。

您已閱讀23%(433字),剩餘77%(14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