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化

融入英國社會需要改變的觀念之二:如何助力華人女性融入?

何越:破泡運動不單要先從幫助女性出泡入手,還要幫助改變落後和缺乏尊嚴的女性意識,與泡泡外面的英國世界接觸,認識女性領導力。

女性
英中文化對比之十一:權力是最強大的春藥——是VS不是

何越:解放婦女,首先要有平等自由的社會;錢與權不應被提倡爲所有人追求的共同目標;還要打掉權勢男的優越感。

英中文化對比之十:中式緊繃VS英式鬆弛

何越:大體而言,中國人內心和外表都相對緊張;英國人則相對鬆弛。大陸華人社會急需採取措施,改變我們是「英國沉默一族」的陳見。

英中文化對比之八——欣然談中西恐懼的文化對比

何越:英籍華裔作家薛欣然區分了「恐懼文化」與「文化恐懼」,她表示,用30年的時間去打開中國人心靈之門上的那把千年鏽鎖似乎太短促。

英中文化對比之五:平等vs.等級

何越:英國的平等,其推手是基督教,中華的等級制度,推手則是儒學。分權是實現平等的前提;權力高度集中,只能繼續固化等級制度。

英國BBC慶祝「譚榮輝出鏡40週年」——爲何炒鍋成爲英國高級文化?

何越:爲何一口在中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炒鍋,會成爲譚榮輝被英國人熱愛與尊重的象徵物?我花了很多年,才能明白背後的原因。

英國遊客如何瘋狂追逐陽光?

何越:剛剛結束在土耳其海邊的復活節假期,令我再次領略了英國人對陽光沙灘的瘋狂:當土耳其人穿著夾克避寒時,英國遊客在泳池裏戲水。

文化
牛津文學節裏的中英互動

何越:通過這次在牛津文學節的體驗來看,英國對中國嚴肅的政治氣場並非鐵板一塊,政治以外的各行業自由度仍然很高。

古羅馬與英國兩次結局迥異的文化交融

何越:18世紀的英國是發明創造的年代,並實行了「文化拿來主義」,而英國追從最深最陶醉的,是古羅馬風格。

英國
向英國人講好中國故事之前,先明白中英文化差異

何越:先要先了解英國的歷史與現在,大到國家政策,小到喫喝拉撒。然後再和英國人講中國故事,就能相對容易。

英國
英國人如何看待死亡與葬禮?

何越:目睹一次葬禮儀式後,我上網查詢,結果證明了我的觀察:英國葬禮已由從前的哀悼,演化成了現代的「慶祝逝者的一生」。

英國
英國劇院陷入黑暗時代

平常年份,英國劇院每年吸引數千萬人觀劇,創造可觀門票收入,併爲整體經濟及社會凝聚力作出貢獻。然而新冠疫情使所有劇院陷入苦撐境地。

口罩
口罩背後的中英價值觀差異

何越:疫情下英國並未建議戴口罩。因爲社會總體信任程度的巨大差距,很多英國人無法明白中國人的口罩安全依賴感。

英國寄宿學校面臨身份危機

寄宿學校是英國文化的標誌性特徵,由於學費漲價和人們教育觀念變化,其國際學生比例不斷提高,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學生。

我認識的英國人如何看待巴黎聖母院火災?

何越:受人的生命和生活質量最重要的理念影響,我先生馬克斯纔會說出「幸好沒出人命,毀了可以重建」這樣的評價。

娛樂
默林娛樂的中國式「驚魂密境」開幕

默林娛樂最大的市場是英國和美國,但它已經在中國開設了11座休閒娛樂場館,並計劃在中國開設多座樂高樂園。

禮貌
在過激的世界中堅守禮儀

蒂爾尼:禮貌要求我們友善對待彼此。最近去世的萊昂納德•科恩是好榜樣,在他身上,禮儀和道德渾然天成。

也談英國的保守主義

政治學者寒竹、李世默:張力奮先生在近日發表的文章中建議中國應當借鑑英國保守主義思想,這種建議對急速轉型中的中國社會確有積極意義。但我們認爲,張先生理解的英國保守主義並非本來意義上的保守主義,他文中的一些見解甚至與保守主義精神相左。

英語
英式英語從未沒落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當年美國作家門肯認爲英式英語將敗給美式英語,他錯了。美國的確在許多方面超過英國,但那些靠英式英語謀生的人依然過得很好。

英國流行文化爲何風靡全球?

FT專欄作家庫柏:英國人討厭孩子,常把孩子送到寄宿制的男校或女校,因此英國年輕人特別叛逆——這也許能在部分上解釋英國流行文化爲何一度風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