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行銷

品牌全球化,與輸出內卷的區別是什麼?

在巨擘交戰捲起的飛輪之下,出海的產品賣家如何順勢起飛,避免陷入內卷的利潤窪地?專訪飛書深諾的創辦人兼CEO沈晨崗:針對海外用戶塑造的品牌更具備全球競爭力。

「出海」是時下中國各類企業在尋求成長上最具確定性的賽道。這個與「外貿」「全球化」「國際化」意思相近的詞直到2013年才伴隨「一帶一路」倡議逐漸被納入主流話語,並在疫情擾動國內外供需匹配之後成爲一股熱潮。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3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總值爲23.77兆元,同比成長0.6%。強勢的「出海」主力包括「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等產品,合計出口1.06兆元,成長29.9%,還有進出口額高達2.38兆元、同比成長15.6%的跨境電商。

如今出海的品牌和商家面臨的挑戰與在《繁花》那個年代所講的「做外貿」截然不同:一是目的地市場波動的政策合規風險、文化差異等等;二是中國的網路企業能力集體「向外卷」,Shein、TikTok Shop、拼多多的Temu,還有阿里巴巴的Lazada、速賣通們正在海外市場加倍複製對流量和供應商的爭奪。另外,今年618購物節期間,全網銷售額銷售額爲7428億元,同比下挫7%。可見各大電商用盡低價策略,仍難掩國內消費疲軟現狀,這或將推動中國電商轉向全球化的策略。

您已閱讀7%(457字),剩餘93%(56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