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聯合利華在旗下旁氏旗下護膚品牌中,已經剔除了日語系「bihaku」美白字樣,即使在依然流行以白爲美的日本市場也不例外。爲此,公司表示這是公司的全球政策,其出發點是爲了避免暗示更白的皮膚才更美的「膚色公平起義」。而同處於該行業領導者地位的嬌生和歐萊雅公司則堅持美白字樣的外包裝,並解釋說這是表達膚色均勻的美妝術語,並不應該爲了政治正確而將分歧拔高到膚色審美觀高度。且先前也有消費者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全球消費者並不對該包裝字樣顯示出反感情緒。
這和之前百事可樂用退休的西語裔阿姨形象代言旗下煎餅品牌不同,百事也曾幾次觸礁「碰瓷黑人街頭文化」的廣告,而引起了大量關於刻板印象化黑人羣體的抗議反彈,這些情況很不一樣。Bihaku美白產品源於1900年伊始日本貴族中流行的藝妓文化,因爲詞語過於生僻,通常中文書寫漢字時直接直譯爲美白,在英文包裝或翻譯上就直接新增「whitening」或「white aura」字樣保證消費者對產品的功能性有直觀深刻的瞭解。美白產品從來都是日韓、大中華區等地的明星銷量產品,中國古代亦有「膚如凝脂」等各種描述美人的成語。
嬌生在日本銷售的產品Dr. Ci:Labo是2019年收購而來的皮膚科醫生專業品牌,而創辦人的初衷即是對付膚色不勻、斑點和暗沉等,因此嬌生和歐萊雅旗下的蘭蔻等高階品牌,都完全不理會行業內的同儕壓力,堅持不更改包裝的品牌標識。
您已閱讀26%(595字),剩餘74%(17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