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六年(1852,當清咸豐三年),羅孝全在香港讀到瑞典籍的巴色會教士韓山文(Theodore Hamburg)出示的一份「述辭」,始知那位學道者,就是這年建都南京的太平天王洪秀全,而述辭人即當年陪同未來天王來訪的洪仁玕。羅孝全便給倫敦《中國普通傳教士集刊》編輯去函,興奮地講述了這一「重要之發現」。次年,韓山文又將洪仁玕述辭,編譯成英文在香港出版,題作《洪秀全之異夢及廣西亂事之始原》。從此,「洪秀全革命之真相」,便在海內外西方人士中間喧騰人口。
羅孝全的公開信,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說洪秀全們,「初時並無舉行革命之計劃,但因官與兵之壓迫及殘害爲吾人所不能屈伏,並無別路可走故耳。」就是說官逼民反,這一點已由各類太平天國起義史的研究反覆證實。其二呢?是羅孝全對「上帝會」(他故意去掉「拜上帝會」名稱中的「拜」字)所謂更重要之目的之推論:「彼等不是反抗政府,而似是爲宗教自由而爭鬥,且實謀推翻偶像之崇拜。」這一點由洪秀全離穗回鄉後,與馮雲山等共創拜上帝會,首先將私塾中的孔子神主和家中的祖宗牌位撤毀,宣稱除「天父天兄」外,一切偶像均爲「邪神」,也似乎有了證據。
於是,羅孝全對太平天國大表同情,以爲它與清英鴉片戰爭的效應有同等意義:「天意真是奇妙!與外國戰爭之出人意外的結果乃是中國之開放。如今,倘此次之革命將推翻偶像之崇拜而開放門戶,使福音得普遍傳播於全國,則其結果豈非同樣奇妙耶?」所以,他贊同洪秀全的部下,「奉其爲宗教之先知或大師」。
您已閱讀30%(618字),剩餘70%(14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