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事無所不通渭之聖」,出自《尚書•洪範》僞孔傳的這個界定,起初只是漢魏經學家的自我期許,也涵泳著亂世哲人對君主或執政的人品才能的一種期待。中世紀諸王朝的真假儒者,愈愛念叨「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愈是反證他們沒有盼到這樣的「今聖」,即活著的聖王。表徵就是在位的昏君、僭主,以及覬覦帝位的野心家,甚至明末魏忠賢那樣的「權閹」,無不好稱「今聖」。
滿洲列帝當然在例內。
清順治帝於杜爾袞死後親政(1651),不過十年就患天花駕崩,廟號世祖,意謂其人「祖有功而宗有德」。但此君所尊的,卻是亡明二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那對父子都以暴君著稱。此君屢興大獄,嚴打抗清最烈的南國士紳,卻又在鄭成功北伐時驚惶得要逃回關外。而後在臨終的牀上,下「罪己詔」,痛罵自己背離「以滿馭漢」的祖制。凡此均表明他模擬明太祖,想做「立法可垂永久」的活聖人,終究失敗。
您已閱讀21%(368字),剩餘79%(13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