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已述,從晚明徐光啓等開始,陸王學者接受西學乃至改宗西教,是以承認四海都有心同理同的「聖人」爲共識的。據《清史稿》介紹,「繼畬父潤第治陸王之學,繼畬承其教,務博覽,通時事,在閩粵久,熟外情,務持重,以恩信約束,在官亷謹。」那時王學(陽明學)在朝野幾成絕響,徐繼畬卻以此道指導治學問政,才任方面大員,就執著地探究英美諸國體制與民壯兵強的聯繫。正因爲他不受夷夏偏見的束縛,所以敢於讚賞西方「聖人」高明。比如《瀛寰志略》敘述美國獨立史,用簡潔的筆觸,描寫它的首任總統華盛頓,在勉強連任一屆之後,就堅決放棄權力,讓位給民選繼承人,然後評曰:
華盛頓,起事勇於(陳)勝(吳)廣,割據雄於曹(操)劉(備),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爲推舉之法,幾於天爲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餘嘗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
很難想像,這話出於晚清一位封疆大吏筆下,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相形之下,林則徐攻擊徐繼畬執行皇帝準行的條約,「強民從夷,是何肺腑」,還學著八百八十年前篡位稱帝的趙匡胤的口吻,將他不計可能引發對外戰爭重起的行爲,說是理由在於「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竟將兩名醫學傳教士,比作南唐王朝。誰的見識合乎實際呢?
您已閱讀29%(539字),剩餘71%(13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