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他們的崇拜,到清末達到如此高度,以致自命「上天以國粹付餘」的反清革命家太炎即章炳麟,於一九0三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發表直接罵皇帝的《駁康有爲論革命書》,也尊稱他們爲「華、拿二聖」。
本來,早以多民族多宗教爲特色的中世紀列朝,凡賦予某種外來宗教以合法性,就容許該教信徒崇拜外來的聖神,常有帝王也沉溺於這類迷信。信薩滿的滿清列帝,把「西天」的佛菩薩與中土的關聖帝君同列至上神,就是顯例。
其實,十二世紀偏安江左的南宋,陸九淵反對朱熹道學,憑藉凡人皆「心同理同」的邏輯,演繹出「四海」都有聖人的結論,便已否定聖人乃「中國」儒學特產的說法。十六世紀盛行的王陽明學說,一個主題就是把孟軻強調的「人皆可以爲堯舜」,用子夏所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說法相比附,宣稱涵蓋愚夫愚婦的一切人都可能做聖人。不談哲理,單看晚明文化史,已可見它爲晚明基督教三度入華,而使徐光啓、李之藻等衆多文化精英,接受利瑪竇等傳播的西學西教,無疑起了先導作用。
您已閱讀17%(412字),剩餘83%(206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