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與「神道設教」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紀曉嵐給後世的印象是乾嘉間有學問的弄臣,除魯迅肯定他在文學史的價值而外,沒人注意他對滿清雍乾時代「神道設教」的譏諷,更沒人注意他以泛神論否定「神道設教」言論蘊含的歷史實相。

原來,滿清朝廷雖將祭孔列爲「中祀」,即孔子及其傳人顏曾思孟,還有《論語》提及的孔門十哲,僅能享受少牢即豬羊作祭品的待遇,但由康熙五十一年(1712)廟號聖祖的滿洲入主北京後的二世皇帝,「以朱子昌明聖學,升躋十哲,位次卜子」(見《清史稿》卷八四,又卷八聖祖紀),那以後便起爭論。

爭論的由頭,是南宋朱熹整合的《四書》詮釋,是否符合所謂孔孟之道的原教旨。早就揣摩康熙帝「以漢制漢」隱衷的湯斌、陸隴其、熊賜履、李光地等,當然異口同聲說是。康熙帝明知他們都是「假道學」,卻限於內部批評,在公開場合仍然表彰他們是「真理學」。那緣由無非在於統治術的需要。(請參拙著《壺裏春秋》第一四七至一五五諸則。)

爭論由隱而顯,就體現於乾隆中葉始修的《四庫全書總目》。這以前,被雍正、乾隆二朝製造的文字獄恐怖,驅趕到經史考證的狹小天地內的江東學者,主要是蘇皖學者,自稱不讀漢以後書,標榜「實事求是,護惜古人」。意外效應卻是將滿清御用理學家致力宣揚的孔門原教旨的《四書》《五經》詮釋,拆解得七零八落,證明原始儒學與中世紀經學,非但原典晚出,詮釋更風馬牛不相及。

您已閱讀29%(465字),剩餘71%(11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重讀近代史

朱維錚,1936年出生,江蘇無錫人。復旦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專門史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中國經學史、中國史學史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曾主持編輯《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等。 1987年以來先後應邀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南韓高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擔任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著作有《走出中世紀》、《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維新舊夢錄——戊戌前百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與龍應臺合作)、《壺裏春秋》、《中國經學史十講》和《孔子思想體系》(合作)等。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