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神道設教」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一個文化落伍於中土,信奉薩滿的民族,面對各種複雜的文化、宗教,卻似遊刃有餘,成功統一中國長達200多年。箇中奧妙,遠非清末狹隘的「排滿革命」論者所能理解……

上世紀初葉,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的俄國人類學家史祿國(S.M. Shirokogorov 1887 ?-1939),通過在中國東北的多年田野調查,指出清帝國的建立者屬於「新滿洲」。他們與仍然爲生活在北滿山林中的「老滿洲」,體現於文化形態方面的不同,就是老滿洲只信祖宗古傳的薩滿教,「根本不拜佛不崇儒」,而努爾哈赤以後的新滿洲呢?「在信仰薩滿教的同時既拜佛又崇儒」。(說見拙著《走出中世紀二集》,頁1—5,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據史祿國在清華的唯一及門弟子費孝通說,他的這位老師的學問,勝過他的英國老師馬林諾夫斯基(Malinnowslci 1884—1942),儘管馬氏在西方人類學界號稱翹楚。我沒有資格對史、馬二氏的文化人類學成就說長道短,卻對史氏描述的新滿洲的信仰特色有同感,以爲其描述合乎滿清「神道設教」的歷史實相。

清順治元年(1644),滿洲入主北京,立即建立「堂子」,就是薩滿跳神的祭壇。薩滿是通古斯語「巫」的音譯。滿洲凡軍國大事,均由皇帝率領滿洲王大臣向堂子女巫祈求神諭。儘管清中葉某些滿洲貴族,如《嘯亭雜錄》作者禮親王昭槤等,力辯滿洲堂子跳神,合乎漢宋儒家「古禮」,但時至清亡前夕,被排斥在堂子例祭之外的漢族士紳,對堂子巫術仍不明瞭。這由一九O三年章太炎《駁康有爲論革命書》,仍然指斥「堂子妖神,非郊丘之教」云云可知。

您已閱讀27%(567字),剩餘73%(15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重讀近代史

朱維錚,1936年出生,江蘇無錫人。復旦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專門史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中國經學史、中國史學史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曾主持編輯《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等。 1987年以來先後應邀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南韓高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擔任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著作有《走出中世紀》、《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維新舊夢錄——戊戌前百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與龍應臺合作)、《壺裏春秋》、《中國經學史十講》和《孔子思想體系》(合作)等。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