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軍機處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軍機處」在滿清時代是個避諱甚多的敏感辭彙。作爲晚清權力運作核心,重讀近代史,能不討論軍機處的權力運作實情麼?

但很奇怪,清中葉後的官修政書,如《大清會典》的乾隆版,甚至不提軍機處。直到光緒重修《會典》,才簡單提及軍機大臣的職責。因而人們欲知其詳,不得不求助於清人的野史筆記,如乾隆朝趙翼的《簷曝雜記》,道光間梁章鉅的《樞垣記略》等。他們都曾兼任軍機章京,都留心軍機處的權力結構,都提供了關於軍機處的所見所聞異辭,卻都旨在歌頌今上聖明。因而如趙翼那樣有心揭露二十二史實相的考史學家,述及軍機處的權力變遷過程,仍不惜使用曲筆。

當然,在清亡後十多年,由民國北洋政府官修的《清史稿》,於職官志、軍機大臣年表均有紹介亡清軍機處的專篇,但讀後令人失望。那些篇章,首先缺乏歷史感,迴避了滿清軍機處體現的權力轉折過程;其次缺乏民族感,抹煞了軍機處體現的以滿馭漢的偏見;再次缺乏是非感,將清帝通過軍機處貫徹的尊君抑民的權術,說成今勝於昔的歷史必然。

限於篇幅,例證僅舉《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序的說法:「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初只秉廟謨、商戎略而已。厥後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後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於內閣而於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

您已閱讀23%(464字),剩餘77%(15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重讀近代史

朱維錚,1936年出生,江蘇無錫人。復旦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專門史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中國經學史、中國史學史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曾主持編輯《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等。 1987年以來先後應邀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南韓高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擔任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著作有《走出中世紀》、《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維新舊夢錄——戊戌前百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與龍應臺合作)、《壺裏春秋》、《中國經學史十講》和《孔子思想體系》(合作)等。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