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不值一文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專制君主的心態必定影響「國策」。清初在江南掀起的官場、士紳風暴,即是這樣的例子。而滿洲專制者的心態史,卻是陳陳相因的清史或近代史研究的薄弱環節。

江南於順治二年(1645)經過清軍殘酷屠殺而被征服。清廷隨即宣佈減賦,復科舉,以收買民心。然而清廷任命的江寧巡撫土國寶,原是洪承疇收編的「太湖水盜」,卻爲搜刮財富,製造抗糧案,斥革生員,似乎與清廷唱反調。據說他還暗通鄭成功,「欲以地叛」,被清廷罷官,於順治八年冬上吊自殺。(參看《嘯亭雜錄》卷七、《清史稿》疆臣年表五。)

然而唐代韓愈已說「賦出天下,而江南居什九」;明中葉丘浚,更說江南稅糧大半出於蘇州、松江、常州三府。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特別詳論「蘇松二府田賦之重」。根本原因就在江南從來是列朝政權賴以生存的糧源、餉源和財源。滿清統治者並不傻,知道不給江南民衆「實惠」,它靠武力征服取得的成果是不穩定的。但它正在繼續內戰,它的權貴很快學會了貪汙揮霍,它不能容忍「南蠻子」在利益攸關的財富問題上耍花招。兩個事件使滿清征服者改變態度。第一是順治十四年的順天、江南鄉試,考官與考生勾結舞弊,使皇帝和滿臣領教了江南無恥士紳的手段。第二是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出師北伐,蘇浙皖贛各府州縣四民紛紛響應,嚇得青年皇帝準備逃回關外。前揭孟森的《奏銷案》,指出這兩個事件存在因果聯繫,促使滿清權貴借奏銷案對江南士紳由籠絡變爲打擊,大體合乎歷史實相。

孟森的缺點,不在於給奏銷案正名不當或價值判斷失誤,而在於歷史陳述尚有問題。他沒有指出土國寶是「抗糧」名目的作俑者。他沒有發現清廷迫使土國寶自殺卻又採納土國寶從經濟問題入手打擊江南士紳的策略。他沒有查證事件策源地是否尚存第一手史料。他也似乎沒有在意順康間權力爭奪對此案的影響。

您已閱讀29%(651字),剩餘71%(16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重讀近代史

朱維錚,1936年出生,江蘇無錫人。復旦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專門史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中國經學史、中國史學史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曾主持編輯《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等。 1987年以來先後應邀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南韓高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擔任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著作有《走出中世紀》、《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維新舊夢錄——戊戌前百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與龍應臺合作)、《壺裏春秋》、《中國經學史十講》和《孔子思想體系》(合作)等。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