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雙軌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 就史述史,貫穿全清兩個半世紀以上的滿漢雙軌制,迄今仍未受到清史論著注意,是很奇怪的。緣由或因忌諱民族問題。然而清末孫中山、章太炎等鼓吹「排滿革命」,與後來的大漢族主義乃至華夏中心論的反歷史論調有可比性嗎?

所謂滿,當然指「滿洲」。它是十七世紀初替大明帝國看守東北邊疆的一個部落首領努爾哈赤,叛明自立以後所定的「國」名。猶如稍後李自成、張獻忠反明稱帝,改國號爲「大順」、「大西」一樣,在其「國」內,無論征服者還是被征服者,不分原屬滿蒙漢或是鄂倫春、鄂溫克、赫哲、北韓等族,統稱「滿洲」。因而它自始就是以部分滿族軍事權貴爲核心組成的多民族共同體的稱謂。到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改國號爲「大清」,將原先的滿洲八旗擴展爲滿蒙漢各八旗,仍然統稱「滿洲」。區別在於此後「滿洲」內部,強調主奴之分,以自稱愛新覺羅氏爲核心的滿人八旗權貴,常自謂滿洲,以區別降附有先後的蒙漢各軍旗人。但在滿清征服全國之初及之後,被征服的漢回壯藏等多數民族,均以文化區分滿漢。所謂漢化與被征服諸族恪守傳統文化同義。

明崇禎十七年(1644),滿洲僭主,杜爾袞由明奸吳三桂引領入關,開始征服全國的過程。那過程很曲折,直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8)「臺灣平」,滿清纔在傳統中國完成統一大業,或按傳統稱作實現帝國「大一統」。當然真正的一統帝國建設,還任重道遠,要歷雍正、乾隆二朝相繼平定西北、西南少數族大酋叛亂,才得以實現。

問題在於滿清由入關到遜位那二百六十七年的中樞機制,始終堅持滿漢雙軌制。

您已閱讀35%(524字),剩餘65%(9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重讀近代史

朱維錚,1936年出生,江蘇無錫人。復旦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專門史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中國經學史、中國史學史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曾主持編輯《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等。 1987年以來先後應邀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南韓高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擔任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著作有《走出中世紀》、《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維新舊夢錄——戊戌前百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與龍應臺合作)、《壺裏春秋》、《中國經學史十講》和《孔子思想體系》(合作)等。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