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七世紀,滿洲由叛明到滅明,政治文化越來越突現一個方針,即變明朝的「以夷制夷」,爲「以漢制漢」。這是往古中國北疆各族入主中原或一統全國以後,都曾實行的老例。倘說滿清有變例,那就是滿洲的君主權貴,唯恐喪失征服族羣的特權,因而總在警惕八旗漢化。
關於清前期的文化政策,海內外或專論或兼及的著述,雖大致認可它有促使文化「多元一體」的效應,卻多半將「體」說成孔孟「道統」,表彰清帝尊崇「儒術」,如乾隆帝宣稱的「治統原於道統」。
其實,滿清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近一個半世紀,既「以滿馭漢」,又防滿染漢俗,直接效應是八旗普遍腐化,那是一回事;而滿洲列帝以文化分裂爲國策,愚民又自愚,以致不同族類不同教派的文化,無不與列帝預設的一統於專制的取向漸行漸遠,終於出現多元化的效應,又是一回事。
您已閱讀21%(342字),剩餘79%(13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