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之焚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我們當然可以譴責英國勳爵額爾金的僞善。可是,他的政治對手,那位僅因夷使不肯下跪向自己叩首,而寧可丟失首都,在大清帝國首開君主逃亡以致死於流亡記錄的咸豐帝,在假仁假義方面,有何區別?

圓明園之焚,下令縱火的是英國對華交涉專使額爾金勳爵(Lord Elgin),執行縱火任務而將圓明園和暢春、清漪、靜明、靜宜四園統統燒成廢墟的,是侵華英軍第一師。

這五園其實都已成爲空園。原來這年八月初八(9月22日),咸豐帝聞報清軍在京郊八里橋被英法聯軍打得大敗,便帶著他的妻妾和部分王大臣,丟下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行宮。四天後聯軍推進到北京城外,輕鬆地擊潰了僧葛林沁、瑞麟統帥的滿蒙八旗軍餘部。八月二十二(10月6日),法軍首先闖進圓明園,立即大肆搶掠。次日英軍也進入園內,「兩個強盜」(法國作家雨果的形容)展開劫掠競賽。同年公曆10月9日《紐約時報》,即有劫掠的現場報導,不妨再引用一段:

最近這兩天發生在那裏的景象卻是任何筆桿子都無法恰當描述的。不分青紅皁白的搶掠被認可。貴賓接待廳、國賓客房和私人臥室、招待室、女人化妝師,以及其他庭園的每個房間都被洗劫一空。清國制或外國制的藝術品有的被帶走,有的體制太大無法搬走就把他們砸毀掉。還有裝飾用的牆格、屏風、玉飾、瓷器、鐘錶和傢俱,沒有哪件東西能逃過劫難。……

如果當初大清國的皇帝陛下能把圓明園中的一切完美無缺地移交過來的話,那它將會賣出一個天價, 可惜有3/4以上的東西被法國人毀壞或掠走了。(中譯文據鄭曦原編《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頁191-193,北京三聯書店,2001。)

您已閱讀24%(573字),剩餘76%(18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