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朱維錚

從包世臣到馮桂芬(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呼籲滿清帝國的改革,在知識分子中沒有中斷。馮桂芬顯然從政局變動中看出了擴展南國士紳權益的機會,立即將改革現狀的政論四十篇結集,寄給曾國藩,說是求序,實爲獻策。

前篇已述,清嘉慶六年(1801)皖南青年包世臣著成《說儲》。據《劍橋中國晚清史》主編之一劉廣京的意見,《說儲》實爲晚清政治改革思潮的濫觴。

杭州才子龔自珍(1792-1841),於嘉慶十七年(1812)二十一歲時,曾侍父居於安徽知府的官署,那時他是否結識包世臣,乃至讀過《說儲》?不清楚。據吳昌綬《定庵先生年譜》,龔自珍晚年與包世臣交好,《已亥雜詩》第二二九首「涇縣包慎伯贈予《瘞鶴銘》」,即明證。因而,龔自珍於二十三歲在徽州著《明良論》四篇,抨擊官場腐敗皆由專制體制,次年隨父至上海的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的衙署,寫出組文《乙丙之際箸議》,疾呼帝國如不「自改革」,就難逃周秦以來改朝換代的覆轍。他有沒有受到包世臣的影響?同樣不清楚。有一點應屬事實,即龔自珍的「自改革」籲求,從抨擊時弊的重心,到邏輯推論的思路,都很像《說儲》的延伸。

龔自珍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暴疾捐館」。而包世臣多活了十四年,雖早在道光五年(1825),將《說儲》下篇關於改革治河、鹽政、漕運弊病的設計,編成《中衢一勺》出版,晚年又收入《安吳四種》,卻不敢刊佈《說儲》上篇。相反,英年早逝的龔自珍,其遺文儘管曾被魏源刪削,卻早以不同形式流傳人間。因而,說到晚清「自改革」,人們常謂發韌於龔自珍。

您已閱讀17%(532字),剩餘83%(26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重讀近代史

朱維錚,1936年出生,江蘇無錫人。復旦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專門史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中國經學史、中國史學史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曾主持編輯《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等。 1987年以來先後應邀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南韓高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擔任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著作有《走出中世紀》、《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維新舊夢錄——戊戌前百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與龍應臺合作)、《壺裏春秋》、《中國經學史十講》和《孔子思想體系》(合作)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