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朱維錚

從包世臣到馮桂芬(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這不是近人熟悉的西方烏托邦體制麼?但它確實出於二百零八年前一位年青中國人包世臣之手。從晚清改革思潮史的軌跡來看,包世臣、龔自珍、馮桂芬可說是嘉、道、鹹三朝的三個表徵。

十九世紀前六十年,滿清的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內憂外患交迫,也促使改革籲求不斷發生。

以往的近代史論著,多半將晚清的改革論起點,界定爲龔自珍、魏源改宗所謂常州學派的經今文學。此說由梁啓超在清末民初力倡,似已成爲通識。魏源的政見與經說頗雜,姑且勿論。龔自珍呢?他首度籲求滿清統治者「自改革」,見於嘉慶二十年乙亥、二十一年丙子(1815-1816)所寫的組文《乙丙之際箸議》,那他時尚未與所謂常州派經學家劉逢祿、宋翔鳳交往,仍在他的外祖父、皖派漢學大師戴震的高足段玉裁的羽翼之下。

其實,籲求清廷「自改革」,並且設計可行性方案有跡可尋的,在龔自珍之前有包世臣,在龔自珍之後有馮桂芬。從晚清改革思潮史的軌跡來看,包世臣、龔自珍、馮桂芬可說是嘉、道、鹹三朝的三個表徵。

您已閱讀12%(328字),剩餘88%(24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重讀近代史

朱維錚,1936年出生,江蘇無錫人。復旦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專門史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中國經學史、中國史學史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曾主持編輯《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等。 1987年以來先後應邀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南韓高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擔任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著作有《走出中世紀》、《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維新舊夢錄——戊戌前百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與龍應臺合作)、《壺裏春秋》、《中國經學史十講》和《孔子思想體系》(合作)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