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前六十年,滿清的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內憂外患交迫,也促使改革籲求不斷發生。
以往的近代史論著,多半將晚清的改革論起點,界定爲龔自珍、魏源改宗所謂常州學派的經今文學。此說由梁啓超在清末民初力倡,似已成爲通識。魏源的政見與經說頗雜,姑且勿論。龔自珍呢?他首度籲求滿清統治者「自改革」,見於嘉慶二十年乙亥、二十一年丙子(1815-1816)所寫的組文《乙丙之際箸議》,那他時尚未與所謂常州派經學家劉逢祿、宋翔鳳交往,仍在他的外祖父、皖派漢學大師戴震的高足段玉裁的羽翼之下。
其實,籲求清廷「自改革」,並且設計可行性方案有跡可尋的,在龔自珍之前有包世臣,在龔自珍之後有馮桂芬。從晚清改革思潮史的軌跡來看,包世臣、龔自珍、馮桂芬可說是嘉、道、鹹三朝的三個表徵。
您已閱讀12%(328字),剩餘88%(24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