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

房地產新政組合拳,能夠「四兩撥千斤」嗎?

夏春:即使沒有人口問題、三條紅線等這些問題,中國房地產市場也將迎來調整的時刻。經濟規律,無論起初看起來如何遙遠,終將有一天與我們面面相覷。

使用槓桿的美國養老基金所管理資產總額達1.5兆美元

隨著私有資產的成長造成現金流緊張,越來越多美國公共退休基金允許增加借貸和衍生工具。

房地產
分析:中國近半數最大型房企越「紅線」

FT對最新數據的分析發現,中國30家最大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當中,有14家至少越過了北京方面出臺的「三條紅線」中的一條。

投資
投資中加槓桿是好主意嗎?

伍治堅:想要通過加槓桿來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投資回報,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是你需要有能力控制投資組合的回撤。

新冠危機再次暴露「槓桿之害」

沃爾夫:高槓杆被作爲獲取高額利潤的神奇途徑,和以往一樣,這種做法讓民營部門獲利,卻導致公共部門要出手紓困。

借貸
爲什麼借貸也是一種財務策略

陳敏蘭:借貸的風險和成本衆所周知,但恰當運用槓桿的好處卻經常被忽視。那麼,投資者在什麼情況下借貸是行之有效的工具?需要避免哪些常見的陷阱?

2008年金融危機的五個意外結局

邰蒂:如果你回顧這10年來金融業的演變歷程,相對於雷曼兄弟破產後那段恐慌時期的主流敘述,至少有五個地方令人意外。

對中國經濟中的放緩跡象不必過慮

戴維斯:中國近期的內需數據較爲疲弱,人們害怕再次出現2015年至2016年的景象。但目前的情況與那次危機相比有明顯不同。

中國防範債務風險行動「厚此薄彼」?

根據一家中國主要評級機構的數據,負債累累的國有企業似乎毫髮無損,而民營企業受到的影響最大。

經濟
警惕低質量債務和影子銀行的威脅

2017年美國槓桿貸款總額成長近50%,至逾1.3兆美元,其中「低門檻」貸款的比重飆升至近50%,遠高於危機前水準。

習近平:國企降槓桿是「重中之重」

中國國家主席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指示國有企業降低債務水準,並要求金融官員「抓好處置『殭屍企業』工作」。

中國經濟中期底部會在今年水落石出嗎?

胡志鵬:經歷五年多持續惡化後,中國經濟接近一個中期底部。其內涵不僅是實體經濟企穩,而是成長和金融風險軟著陸。

債市
國海證券事件凸顯中國債市調整期的槓桿風險

在中國債券市場的調整自然而然到來之際,利用債券代持等操作加槓桿押注債市上漲可能會給金融機構造成損失。

密集限購潮來臨,中國樓市瘋狂十字路口

徐瑾:當瘋狂已開始,度量瘋狂將更爲瘋狂。中國中產如果趕不上資產躍升的快車,不如抱一份前排看戲的從容。

槓桿ETF:香港美國兩種風景

亞洲對槓桿ETF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散戶投資者往往是短線投資,而散戶在亞洲市場中的佔比要高於美國。

去槓桿
如何拆解國企槓桿率?

鍾正生、張璐:08年後發生了什麼,令國企槓桿率爲何躥得又高又快?去槓桿關鍵在於去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槓桿。

創業
創業者需善用槓桿

賀嘉:創業者多做高槓杆率的事,才能夠更多釋放自己的時間,去思考公司的戰略發展方向,做資源和人力的整合,讓正確的事相繼發生。

槓桿
債轉股之後,超發的貨幣怎麼辦?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在中國,十多年前債轉股被稱爲最後的晚餐,如今盛宴再來,看似銀行企業雙贏,但如何避免多數人爲少部分利益集團買單?

亞洲家庭債務飆升的風險

國內信貸成長以及迅速膨脹的家庭債務曾使得很多亞洲經濟體保持繁榮。但是如果債務變得不可持續、家庭開始去槓桿,這些債務可能就會開始拉GDP的後腿。

流動性邊際遞減致中國股市重挫

兩週中國股市重挫逾20%,流動性寬鬆邊際效應遞減以及市場短期去槓桿,是造成短期大盤連續重挫的主因。

中國面臨的債務風險

FT首席金融記者桑曉霓: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加上企業創紀錄的槓桿水準,已經成爲中國股市和債市投資者的主要擔憂之一。尚不清楚的是,北京將如何處理這種問題。

深化房產金融改革對穩定至關重要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我們必須反思和改革現行房產金融安排。無論付出多少代價,我們也絕對不能讓最近這種房地產抵押貸款過度的狀況重演。

中國槓桿風險加大

Orient Capital Research董事總經理科利爾:中國過去一直對經濟中的槓桿持相對謹慎的態度。但近來這種謹慎有所減退,這有可能把中國引入危險境地。

西班牙
哈布斯堡西班牙的啓示

16世紀的歐洲霸主、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是個借錢如流水,違約如便飯的君主,破產了好幾次。但熱那亞的銀行家們卻幾十年如一日地給他放貸,還賺到了錢,並能安然度過一次又一次債務違約,全然沒有今天的「金融海嘯」式衝擊。這是怎麼回事?
兩位經濟史學家分析說,今天的銀行需要學習他們的策略。

Lex專欄:德銀「小而不美」

德意志銀行爲滿足槓桿率要求,將削減2500億歐元資產。但訊息傳出後,該行股價反而下挫4%,說明投資者不相信僅僅縮減規模就能讓德銀改善資本金狀況。

讓金融爲經濟做僕人

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我們承擔得起目前的金融體系嗎?答案是否定的。金融體系是經濟的重要僕人,但作爲主人卻很糟糕。目前情況顯然有些本末倒置。

誰將「大規模殺傷」企業

FT專欄作家託尼•傑克遜:槓桿貸款違約率逐漸上升,表明大範圍的企業破產將隨時發生。私人股本界現在的沉寂,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亞洲
亞洲併購市場行將復甦

併購交易所需槓桿融資的消失一度導致投資活動和市場信心一蹶不振。但兩大因素正促使亞洲私人股本業重新煥發活力,一是那裏有鉅額資金尚待配置;二是亞洲股市反彈提高了成功退出舊投資的機會,併爲新投資提供了週轉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