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

槓桿ETF:香港美國兩種風景

亞洲對槓桿ETF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散戶投資者往往是短線投資,而散戶在亞洲市場中的佔比要高於美國。

如果你想了解亞洲對衍生品的喜愛,特別是「散戶」大軍對它的喜愛,那就搜尋「CBBC」吧。排在網路搜索結果第一位的是瑞信(Credit Suisse)和滙豐(HSBC)等銀行的香港CBBC(callable bull-bear contracts,牛熊證)平臺,甚至超過深受家長喜愛的英國廣播公司(BBC)兒童頻道CBeebies。

包括香港牛熊證在內的衍生品突顯出東西方在市場行爲與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最好的例子是槓桿交易所交易基金(槓桿ETF),它們正與香港蓬勃發展的牛熊證市場一起謀求發展空間。

香港交易所(HKEx)最近推出了首批槓桿ETF,先於新加坡,而緊跟該業務正蓬勃發展的首爾、東京和臺北的步伐。在東京,日經225指數槓桿ETF(Nikkei 225 Leveraged Index ETF)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槓桿ETF,去年其規模一度膨脹到暫停認購,因爲有關方面擔心其對股指期貨的需求會淹沒作爲其回報來源的期貨市場。

您已閱讀25%(411字),剩餘75%(12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