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

這世界只有「選擇題」

劉遠舉:爲什麼人們會把選擇題當作是非題?因爲他們出現了財政幻覺,當大家激動於各種宏偉的公共建設時,完全不知道,這個錢要自己來出。

制度
留白的政治——從極致控制中拯救人類的文明智慧

笑蜀:真正的制度之善,不在於水銀瀉地般覆蓋一切,而在於退一步,爲生命讓出空間,爲經驗保留餘地,爲未來敞開可能。

新加坡
防疫政策如何贏得民衆的信任和滿意

徐海娜:新冠疫情絕對是一個「烏卡時代」的挑戰。這就要求政府和整個社會要非常地有「韌性」。

每週時事分析:中國疫情解封,需未雨綢繆

曹辛:在國土遼闊的中國,實行有先後、有差別的抗疫政策是必要和現實的,這一點從現在就要開始考慮和謀劃。

中國民衆防疫心態的分化和轉化

葉勝舟:Omicron傳染力更強,致病力更弱,徹底改變世界,也改變人類預期。中國民衆對防疫的心態出現明顯的分化和轉化。

上海新冠疫情「拖長尾」

葉勝舟:1月「世上最小中風險地區」曾刷屏;如今無人敢再提「精準防控」,有「棒殺」、「滬貶」之嫌,走了另一個極端。

上海密接轉運安徽蕪湖側記

葉勝舟:很多事牽涉民衆利益、情感和慾望,沒有如此簡單。黑是黑、白是白太理想化,不是真實的生活和人性,往往需要折中妥協,法理情兼顧。

養老金
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兩點肯定與兩點建議

張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不要將該制度與拉動證券市場相掛鉤,同時要增強個人養老金賬戶的「例外規則」。

中國抗疫策略並不面臨不可解的矛盾

劉波:「與病毒長期並存」和追求動態清零的目標可以並行不悖,但中國的清零目標在實行過程中要重視政策的科學性,把握好施政尺度。

公共危機下政府決策應該如何聽取專家意見?

吳漢:輕症患者居家護理意味著全家被感染,而且沒有反映爲地方政府統計的確診和疑似病例,讓外界和上級政府低估疫情的嚴重性,誤導決策。

衛生
公共衛生安全中的個體理性與合成謬誤

韓和元:個體理性可能造成整體的不理性;個體的利益最大化,可能造成國家公共衛生安全這一整體利益的嚴重受損。

冠狀病毒疫情防治:公衆健康高於一切

劉波:面對此類危機,政府的思維必須「去政治化」,既不能讓政治與政績考慮干擾疫病防治,也不能一味依賴行政手段。

稅收
稅收確定性原則亟待落實

翁一、劉林鵬:稅收應具有穩定性、可預測性,爲各類經濟主體降低額外的風險和難度,降低交易成本與不確定性。

創新
創新者可以後天培養嗎?

王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觸更多創新相關活動,如科技博物館、科普講座等,是後天培養創新者的有效途徑。

房地產
租購併舉如何落到實處?

劉波:中國住房租賃市場要向規模化、集約化、專門化的方向發展,但重點應是增加供給,提供優質服務,保護租戶利益。

中國的「廁所革命」應該如何進行?

王建寶: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從內心重視廁所,以克己復禮的精神規範自己,以慎獨的心態使用廁所特別是公共廁所。

公共醫療保險爲何會「撐不住了」?

張林:醫保池子支出結構本末倒置,醫保悖論不斷放大的「腐敗」和逆向選擇,是公共醫保捉襟見肘的直接原因。

中國大城市政策中的多重博弈

劉遠舉:如果沒有解決意識形態與社會治理機制上的深層次問題,中國特大城市的人口數量,必將受到長期抑制。

大學
看待浙大「學術新規」的兩種邏輯

劉波:按照學術自治的邏輯看,這確是咄咄怪事,但在中國,這其實只是普遍政治化、行政化的大學現實的冰山一角。

老小區加裝電梯的「民生工程」如何落地?

沈凌:政府應當承認低層住戶在加裝電梯中的房產價值損失,推出合理的補償電腦制,加快這個利民工程的落實。

檢討中國計劃生育政策

鄒至莊:在1980年中國政府決定限制生育是沒有必要的,這麼做弊多於利,建議以後政府決策前徵求經濟學家的意見。

擾亂市場的「民生工程」應緩行

沈凌:杭州市準備動用財政資金對住宅加裝電梯,以方便住高層的老人,這真的是一個普惠於百姓的「民生工程」嗎?

教育
大城市應當善待流動兒童

聶日明:留守兒童能否進城讀書、能否在父母身邊成長,這是影響全中國以及各個城市長期發展潛力的重大因素。

從公共政策視角看中國反腐

孫晶:中國這一輪反腐是對幾十年來依靠舊體制「疲勞駕駛」的一次大修,目標是增強中央政府和最高層的執政權威。

法律
「人虎相殘」背後的法律、倫理與社會困境

李昊: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法律、規則與倫理?就此進行超越個案的探討,可以避免人虎相殘後陷入無謂的相互傷害。

特刊
FT中文網年度好文推薦:公共政策

2016年中國公共空間縮窄,權力傲慢、法治不彰、社會不公、秩序失範、民生艱難、環境惡化等情況導致焦慮情緒積累。

在中國,搶先上車很重要

聶日明:很多政策制定沒有公共討論,也不允許利益相關者參與決策,導致後來者承擔政策成本,所有人瘋狂搶先。

法治
雷洋悲劇背後的性行爲秩序邏輯

毛壽龍:我更相信雷洋是路過,而不是去嫖娼了,但他的出事,的確是依靠原始道德秩序提供正當性的國家秩序邏輯的結果。

高考
高考招生:資源稀缺下如何儘量公平?

陳振鐸:教育沒有絕對的公平,不公平在任何一個時代和國家都會存在。制定政策、分配資源的公共部門,能否讓公民看到消除這種不公平的努力,緩解各種潛在的社會不公心理,是儘量防止引起大範圍衝突的關鍵。

亞洲公共政策學院成爲熱門之選

多年來,越來越多學生選擇公共政策碩士(MPP),而非MBA,許多人因學費較低等理由而報考亞洲公共政策學院,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

交通
打開封閉小區需要更多討論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劉遠舉:爲何一個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政策在出臺前一點風聲都沒有?寬馬路、大小區、大院子正是產權保護和公民權利低下的產物。用導致錯誤的方法去糾正這個方法犯下的錯誤,結果很可能不是改正了這個錯誤,而是加重這個錯誤。小區到底打不打開,政策最終應由城市居民自己來選擇。

交通
「小區拆牆恐懼」考問中國城市文明

FT中文網公共政策主編劉波:當前中國最需要的不是心態開放、能接受政府隨意「拆牆破院」的民衆,而是心態開放的政府,以尊重市場規律、城市規劃原理而不是「拍腦袋」方式決策。

中國學者的「國師情結」

鳳凰國際智庫研究員李江:鄭永年批評中國知識界事件說明當前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相互抱怨。一個原因是,現行體制鼓勵「國師」,研究者也有強烈的「國師」慾望。

走出「羣天下」的治理結構

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毛壽龍:中國目前依然陷在「羣天下」結構裏,各行各業都要講身份、等級。要走向公共治理結構,實現「公天下」,議事結構改革是關鍵。

FT中文網年度好文推薦:公共政策

2015年,中國政治與社會轉型又經歷了關鍵性的一年。FT中文網從全年的時政文章中精選了十篇佳文,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年的政治與社會生態進行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