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中國社會
關注
這世界只有「選擇題」
劉遠舉:爲什麼人們會把選擇題當作是非題?因爲他們出現了財政幻覺,當大家激動於各種宏偉的公共建設時,完全不知道,這個錢要自己來出。
制度
關注
留白的政治——從極致控制中拯救人類的文明智慧
笑蜀:真正的制度之善,不在於水銀瀉地般覆蓋一切,而在於退一步,爲生命讓出空間,爲經驗保留餘地,爲未來敞開可能。
新加坡
關注
防疫政策如何贏得民衆的信任和滿意
徐海娜:新冠疫情絕對是一個「烏卡時代」的挑戰。這就要求政府和整個社會要非常地有「韌性」。
新型冠狀病毒
關注
每週時事分析:中國疫情解封,需未雨綢繆
曹辛:在國土遼闊的中國,實行有先後、有差別的抗疫政策是必要和現實的,這一點從現在就要開始考慮和謀劃。
新型冠狀病毒
關注
中國民衆防疫心態的分化和轉化
葉勝舟:Omicron傳染力更強,致病力更弱,徹底改變世界,也改變人類預期。中國民衆對防疫的心態出現明顯的分化和轉化。
新型冠狀病毒
關注
上海新冠疫情「拖長尾」
葉勝舟:1月「世上最小中風險地區」曾刷屏;如今無人敢再提「精準防控」,有「棒殺」、「滬貶」之嫌,走了另一個極端。
新型冠狀病毒
關注
上海密接轉運安徽蕪湖側記
葉勝舟:很多事牽涉民衆利益、情感和慾望,沒有如此簡單。黑是黑、白是白太理想化,不是真實的生活和人性,往往需要折中妥協,法理情兼顧。
養老金
關注
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兩點肯定與兩點建議
張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不要將該制度與拉動證券市場相掛鉤,同時要增強個人養老金賬戶的「例外規則」。
新型冠狀病毒
關注
中國抗疫策略並不面臨不可解的矛盾
劉波:「與病毒長期並存」和追求動態清零的目標可以並行不悖,但中國的清零目標在實行過程中要重視政策的科學性,把握好施政尺度。
新型冠狀病毒
關注
公共危機下政府決策應該如何聽取專家意見?
吳漢:輕症患者居家護理意味著全家被感染,而且沒有反映爲地方政府統計的確診和疑似病例,讓外界和上級政府低估疫情的嚴重性,誤導決策。
衛生
關注
公共衛生安全中的個體理性與合成謬誤
韓和元:個體理性可能造成整體的不理性;個體的利益最大化,可能造成國家公共衛生安全這一整體利益的嚴重受損。
新型冠狀病毒
關注
冠狀病毒疫情防治:公衆健康高於一切
劉波:面對此類危機,政府的思維必須「去政治化」,既不能讓政治與政績考慮干擾疫病防治,也不能一味依賴行政手段。
稅收
關注
稅收確定性原則亟待落實
翁一、劉林鵬:稅收應具有穩定性、可預測性,爲各類經濟主體降低額外的風險和難度,降低交易成本與不確定性。
創新
關注
創新者可以後天培養嗎?
王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觸更多創新相關活動,如科技博物館、科普講座等,是後天培養創新者的有效途徑。
房地產
關注
租購併舉如何落到實處?
劉波:中國住房租賃市場要向規模化、集約化、專門化的方向發展,但重點應是增加供給,提供優質服務,保護租戶利益。
公共衛生
關注
中國的「廁所革命」應該如何進行?
王建寶: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從內心重視廁所,以克己復禮的精神規範自己,以慎獨的心態使用廁所特別是公共廁所。
2017年度報告
關注
公共醫療保險爲何會「撐不住了」?
張林:醫保池子支出結構本末倒置,醫保悖論不斷放大的「腐敗」和逆向選擇,是公共醫保捉襟見肘的直接原因。
中國社會
關注
中國大城市政策中的多重博弈
劉遠舉:如果沒有解決意識形態與社會治理機制上的深層次問題,中國特大城市的人口數量,必將受到長期抑制。
大學
關注
看待浙大「學術新規」的兩種邏輯
劉波:按照學術自治的邏輯看,這確是咄咄怪事,但在中國,這其實只是普遍政治化、行政化的大學現實的冰山一角。
公共政策
關注
老小區加裝電梯的「民生工程」如何落地?
沈凌:政府應當承認低層住戶在加裝電梯中的房產價值損失,推出合理的補償電腦制,加快這個利民工程的落實。
計劃生育
關注
檢討中國計劃生育政策
鄒至莊:在1980年中國政府決定限制生育是沒有必要的,這麼做弊多於利,建議以後政府決策前徵求經濟學家的意見。
公共政策
關注
擾亂市場的「民生工程」應緩行
沈凌:杭州市準備動用財政資金對住宅加裝電梯,以方便住高層的老人,這真的是一個普惠於百姓的「民生工程」嗎?
教育
關注
大城市應當善待流動兒童
聶日明:留守兒童能否進城讀書、能否在父母身邊成長,這是影響全中國以及各個城市長期發展潛力的重大因素。
中國政治
關注
從公共政策視角看中國反腐
孫晶:中國這一輪反腐是對幾十年來依靠舊體制「疲勞駕駛」的一次大修,目標是增強中央政府和最高層的執政權威。
法律
關注
「人虎相殘」背後的法律、倫理與社會困境
李昊: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法律、規則與倫理?就此進行超越個案的探討,可以避免人虎相殘後陷入無謂的相互傷害。
特刊
關注
FT中文網年度好文推薦:公共政策
2016年中國公共空間縮窄,權力傲慢、法治不彰、社會不公、秩序失範、民生艱難、環境惡化等情況導致焦慮情緒積累。
公共政策
關注
在中國,搶先上車很重要
聶日明:很多政策制定沒有公共討論,也不允許利益相關者參與決策,導致後來者承擔政策成本,所有人瘋狂搶先。
法治
關注
雷洋悲劇背後的性行爲秩序邏輯
毛壽龍:我更相信雷洋是路過,而不是去嫖娼了,但他的出事,的確是依靠原始道德秩序提供正當性的國家秩序邏輯的結果。
教育
關注
高考招生計劃調整引發中國民衆抗議
高考
關注
高考招生:資源稀缺下如何儘量公平?
陳振鐸:教育沒有絕對的公平,不公平在任何一個時代和國家都會存在。制定政策、分配資源的公共部門,能否讓公民看到消除這種不公平的努力,緩解各種潛在的社會不公心理,是儘量防止引起大範圍衝突的關鍵。
FT商學院
關注
亞洲公共政策學院成爲熱門之選
多年來,越來越多學生選擇公共政策碩士(MPP),而非MBA,許多人因學費較低等理由而報考亞洲公共政策學院,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
交通
關注
打開封閉小區需要更多討論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劉遠舉:爲何一個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政策在出臺前一點風聲都沒有?寬馬路、大小區、大院子正是產權保護和公民權利低下的產物。用導致錯誤的方法去糾正這個方法犯下的錯誤,結果很可能不是改正了這個錯誤,而是加重這個錯誤。小區到底打不打開,政策最終應由城市居民自己來選擇。
交通
關注
「小區拆牆恐懼」考問中國城市文明
FT中文網公共政策主編劉波:當前中國最需要的不是心態開放、能接受政府隨意「拆牆破院」的民衆,而是心態開放的政府,以尊重市場規律、城市規劃原理而不是「拍腦袋」方式決策。
公共政策
關注
中國學者的「國師情結」
鳳凰國際智庫研究員李江:鄭永年批評中國知識界事件說明當前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相互抱怨。一個原因是,現行體制鼓勵「國師」,研究者也有強烈的「國師」慾望。
政府治理
關注
走出「羣天下」的治理結構
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毛壽龍:中國目前依然陷在「羣天下」結構裏,各行各業都要講身份、等級。要走向公共治理結構,實現「公天下」,議事結構改革是關鍵。
公共政策
關注
FT中文網年度好文推薦:公共政策
2015年,中國政治與社會轉型又經歷了關鍵性的一年。FT中文網從全年的時政文章中精選了十篇佳文,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年的政治與社會生態進行回顧。
熱門文章
1.
中國經濟的問題是不是「消費不足」?
2.
作爲保守主義的川普主義及其誤解
3.
「新消費熱」中的冷思考
4.
中國企業利潤下降,如何扭轉?
5.
穩定幣:鏈接現實與數字經濟的「橋樑」
6.
川普服務於誰?
7.
中國悄然擴大稀土和磁體出口管制
8.
俄羅斯對烏克蘭進行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空襲
9.
「伊隆終於醒悟」:馬斯克努力從川普手中拯救特斯拉
10.
對「主理人」的刻薄嘲笑,是傳統階層觀對身份重構的本能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