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檢討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建立的原因和施行政策的利弊。一個主要的目的是解說如何利用經濟學來分析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
1980年中國政府開始施行計劃生育政策。目的是用減少人口來增加每人的平均消費量。政策聲稱的好處是減少人口會增加人均實質GDP(實質是指除去通貨膨脹對GDP的影響,下同)和人均的實質消費量。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錯誤的理由可以用下面的方程式說明。人均實質GDP的增加率 = 實質GDP 的增加率減去人口的增加率。在1980年中國決定施行計劃生育政策的那一年,中國實質GDP的增加率是7.83%, 人口的增加率是1.19%。(請參考筆者所著《中國經濟轉型》)結果在1980年,中國人均實質GDP的增加率 = 7.83% - 1.19% = 6.64%。比較來說,中國人均實質GDP 的增加率是一個大數目。人口的增加率是一個小數目。施行計劃生育政策只能影響上面方程裏的小數目1.19%。所以對中國人均實質GDP增加率與人均實質消費增加率的影響不大。
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增加率有什麼影響呢? 因爲 人口增加率 = 生育率-死亡率,我們需要分別討論生育率和死亡率的決定。死亡率是由人口年齡分配和國家經濟發展的程度決定,政治動亂的影響除外。如果老年人佔國家的人口的比例高,死亡率當然會高。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程度高,衛生的設備會好,死亡率會比較低。生育率的決定,可以用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家庭的父母親決定兒女數目的時候,會考慮多生一個兒女的利弊。如果利多於弊,便會多生一個。重男輕女的考慮也包括在內。計劃生育政策是政府用力量來干預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