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公共政策

在中國,搶先上車很重要

聶日明:很多政策制定沒有公共討論,也不允許利益相關者參與決策,導致後來者承擔政策成本,所有人瘋狂搶先。

「搶」是一種中國特色。在中國,總有一羣人什麼都要搶,擠巴士、擠地鐵、買火車票、醫院掛號、進景點,他們生怕進不了門、上不了車、搶不到座位,因此拼命往前擠。即使在供應充足的環境中,很多人「搶」的習慣依舊難改,例如,乘飛機都是有座的,但搶先登機的現象並不少見。「搶」也通過中國遊客走出國門進而名揚世界。今年3月,泰國網友上傳了一段中國遊客在泰國喫自助餐時瘋狂搶蝦的影片,雖然有闢謠稱此影片是惡意抹黑中國人,但依舊受到廣大輿論的批評。

爲什麼中國「搶」文化如此盛行?有人將其歸結爲文明程度的欠缺,或者歸結爲國民劣根性。受過高等教育或者在特大城市生活的人羣,對這些不文明的現象多有批評,這些現象也成爲他們排斥外來非戶籍人口或低收入人羣的理由。也有人認爲這是中國長久以來的稀缺經濟導致的,對供應不足的恐懼讓人沒辦法不搶,這種習慣至少要經過幾代人的生活富足纔有可能得到改善。

「搶」有兩層含義:有和無的差異、先與後的差異。一般理解「搶」,都是從有和無的差異入手,這主要是資源稀缺所致,由於普通商品的供需大多由市場所決定,稀缺的商品,價格自然也高,一般用不著搶,而需要搶的服務(或商品)大都是受到政府管制,或者直接由政府提供的。

您已閱讀17%(505字),剩餘83%(24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