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高考

高考招生:資源稀缺下如何儘量公平?

陳振鐸:教育沒有絕對的公平,不公平在任何一個時代和國家都會存在。制定政策、分配資源的公共部門,能否讓公民看到消除這種不公平的努力,緩解各種潛在的社會不公心理,是儘量防止引起大範圍衝突的關鍵。

5月14日,在江蘇和湖北省一些城市街頭,出現了部分公民以「教育公平、反對減招」爲名的示威抗議。事件起因於中國教育部和發改委發佈的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計劃。其中,作爲本科優質高校最集中的北京市,支援中西部的計劃只有5000個,這顯然刺激了將調出3.8萬個招生計劃的江蘇省。於是,一直風平浪靜的「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被推到前臺,遭受公衆質疑。

一個影片顯示,在政府溝通會上,情緒激動的家長懇請官員替考生想想。網上流傳著江蘇省官員在省政府門口的喊話影片,雖然誠意滿滿,但把公安系統官員推在前面,並不能讓現場安靜。另外,不屬於此次事件的一個特勤人員暴打市民的影片流傳,也刺激著一些公衆。

中國公民對公共政策制定者的容忍度向來較高,像「服從大局」、「支援中西部」這樣的、連在法國這種注重用政治團結社會的西方發達國家都很難行得通的舉措,在中國都是常識,百姓也理解。但爲何家長仍忍無可忍、走上街頭?除了前段時間江蘇輿情受常州外國語學校事件影響外,多年鬱積的「本省人考本省名校難、北京上海人考北大清華復旦」簡單這樣的社會潛意識,高考來臨前家長本已非常焦慮的心理,在突然發佈的支援計劃這個導火索的刺激下,一下子全都爆發出來。

您已閱讀13%(506字),剩餘87%(35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