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型冠狀病毒

公共衛生安全中的個體理性與合成謬誤

韓和元:個體理性可能造成整體的不理性;個體的利益最大化,可能造成國家公共衛生安全這一整體利益的嚴重受損。

公共衛生,尤其是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無疑是公共政策的重中之重。而對公共政策的研究,歷來是經濟學的主要內容之一。

我們知道,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分析工具無疑又是效用函數。人們對衣食住行等商品或物品的消費,都會產生效用。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人們總是在面臨預算等約束條件的情況下,調整商品的消費結構,從而謀求效用最大化。事實上,不獨衣食住行等會產生效用,教育、安全、健康也會產生效用。也正是因此,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Arrow)就將健康衛生看作商品的一種,把它納入經濟學的分析範疇,並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從而爲衛生經濟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阿羅只是分析了衛生服務的一般特點,而並沒有將傳染病納入其研究的範疇。遺憾的是,傳染病的防控,卻有著不同於其它衛生服務的特徵。

您已閱讀13%(354字),剩餘87%(24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