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資本主義會診

資本主義危機:美國的三種解讀

FT專欄作家愛德華•盧斯:資本主義陷入危機了嗎?人們少有的共識是:資本主義在區域性地區陷入了危機。關於如何看待並應對危機,美國出現了三個思想派別。

國家資本主義不足以避免危機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中國在危機中的表現並不證明國家資本主義更有優勢,對於已出現的資本異化萌芽更應警惕。(左小蕾談資本主義系列文章之三)

還「市場」以本來面目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在被異化資本主導的領域,市場概念也被異化。走出危機需要還原真正的市場。(左小蕾談資本主義系列文章之二)

美歐金融資本的異化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左小蕾談資本主義系列文章之一)本次金融危機的爆發,不是「自由資本主義的失敗」,而是「被異化的資本主義的失敗」。

第三眼
警惕「新迎合主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在我看來,西方自由民主模式和以中國爲代表的國家資本主義模式都難以維持發展水準,它們都在遭遇同一個敵人:迎合主義。

金融危機的政府責任

FT定期撰稿人拉特納:在有關資本主義失敗的責備聲中,我們不應忘記政府的責任。它們放鬆了監管要求、對危險的(在某些情況下是非法的)活動視而不見。

非洲
資本主義在非洲呈現生機

尚比亞經濟學家莫約:西方對非洲長達幾十年的隔離政策,正帶來一些意外的好處:非洲大陸受西方世界危機的衝擊較小。在這裏,資本主義仍然表現出了勃勃生機。

無知會讓資本主義面臨更多危機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當代資本主義雖在生產私人產品上表現得極其出色,但在生產公共產品上卻非常低效。在兩者間取得平衡的先決條件在於教育。

西方資本主義的三宗罪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資本主義本身並沒有陷入危機,陷入危機的是西方資本主義。現在輪到亞洲人教西方如何發展資本主義了。

資本主義爲何失靈?

英國前財政大臣勞森:資本主義之所以有效,是因爲市場紀律讓貪婪、愚蠢和無能處於可控範圍之內。當這種紀律匱乏之際,災難便幾乎不可避免。

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留給西方

臺灣媒體人、汕頭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楊艾俐:西方人也已經在反省他們的生活方式了,中國人不妨在這方面發揮民族主義,堅持人與自然共榮的哲學和清靜簡樸的生活。

西方面臨的是信任危機

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一場資本主義危機?還是一場質疑西方民主國家是否有能力提高民衆生活水準的信任危機?

真正的市場經濟

FT專欄作家約翰•凱:成功的市場經濟通過規則和制度引導貪婪,使之創造新財富,而不是佔有他人已經創造的財富。這是一些社會富裕、而另一些社會貧窮的關鍵。

金融業薪酬面臨縮水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到2017年,銀行業薪酬可能會與2007年相去甚遠,而現代資本主義的狀況卻會因此好很多。

重新發現資本主義

祕魯經濟學家索托:西方資本主義爲什麼能在過去150年勝出?因爲它能向我們提供最好的知識來探索各種經濟組合。當今我們不需要重新思索、重新發明資本主義,而只需要重新發現資本主義。

擁抱對沖基金吧!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馬拉貝:政府爲「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巨擘提供交易風險補貼,扭曲了證券市場交易,而「小到可以倒」的對沖基金無需納稅人收拾殘局。

資本主義絕非歷史終點

法蘭克福大學金融研究中心總裁伊辛:雖然「現實社會主義」的試驗都以災難收場,但社會主義的平等思想不會消失,資本主義也遠未達到各方面都令人滿意的地步。

資本主義已轉至東方?

在2012年的大部分時間裏,美國和歐洲恐怕還將繼續與衰退共舞。許多經濟學家稱,除非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否則亞洲除日本以外的國家,將繼續實現7%左右的快速成長。有經濟學家認爲,充滿能量、創新和成長渴望的生機勃勃的資本主義,已經轉移到了東方。

亞洲
亞洲人的「資本主義空想」

許多亞洲人正開始把享受西方生活方式當作與生俱來的權利。但《消費經濟學》作者、馬來西亞人程子俊認爲,亞洲人無法在不破壞地球環境的前提下,享受這種生活。

海耶克幫我們找到方向

「佔領倫敦」運動組織者:海耶克的擁躉也許會驚訝——正是這位奧地利經濟學家幫助我們找到了資本主義的漏洞。我們的想法雖然激進,但是是民主協商的結果。

資本主義如何毀了印度?

印度作家羅伊:最富有的100名印度人擁有的資產,相當於印度GDP四分之一。一樁樁醜聞讓人們看清了企業是如何收買政府官員和媒體的。民主已被掏空,只剩形式。

危機根源在全球化,而非資本主義

讀者dyqdale:全球化使西方不得不將製造業轉向新興經濟體。在缺少本土製造業支撐情況下,西方過度金融又缺乏監管,釀成資本主義的新毛病。

資本主義出路:讓勞動力成爲企業股份

讀者lsz8425:資本主義一直存在的問題是,只有權力、資本、技術、資源能成爲企業股份,而勞動力卻不能,但勞動力永遠比機器重要。

資本主義需要重新設計

達沃斯論壇常被稱爲「資本主義大本營」,但它今年反觀自身,首場討論就是:20世紀的資本主義,能在21世紀生存嗎?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發回對這場辯論的觀察和分析。

爲資本主義一辯

葛林斯潘:無論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存在何種缺陷,在被嘗試用作其替代品的制度中,沒有哪一種能成功滿足所在國人民的需求。貪婪並非資本主義之過,而是人之本性。

銀行家=騙保者?

銀行家的獎金尤其觸犯了民衆的公平感。就如同鑽福利制度漏洞的行乞者刺痛人們的公平感一樣。如今,騙保者和銀行家幾乎被歸入了一類人。

市場機制仍無可替代

FT專欄作家布里坦:資本主義是實現自由和富足的手段,其本身並非目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應繼續爲公衆所有,政府必須救助銀行。

中國改革不能止步

博源基金會理事長秦曉:中國過去30年的成功,是由於實行市場改革的緣故。要繼續前進,中國現在必須轉變政府在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繼續朝著建設自由市場體制的方向推進改革。

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危機

FT專欄作家普倫德:在許多市場經濟國家,民衆紛紛走上街頭,抗議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病。民衆對資本主義的不滿並非首次出現,今天有何不同?

銀行業的失信

FT專欄作家加普:在將世界推到經濟崩潰邊緣三年多之後,銀行業仍然深陷困境。它們現在面臨的,不是正常情況下已經發生的絕地反彈,而是甚囂塵上的歐債危機。

金融業的薪酬制度

如果說投資銀行和政府之間有什麼一觸即著的引火點,那就是薪酬。這也是銀行家至今仍然不受人待見的原因之一。但在各方壓力下,許多銀行的薪酬制度有所調整。

西方應汲取東亞經驗

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亞洲金融危機時,西方人告訴我們,要加息,平衡預算,讓失敗的銀行和企業破產。但美歐面臨危機時,他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當年他們叫亞洲別做的。

資本主義不等於市場經濟

FT專欄作家約翰•凱:如果我們繼續使用19世紀的術語「資本主義」來描述如今已變得面目全非的經濟體系,我們便很容易會誤解市場經濟的力量源泉,以及資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假如亞當•史密斯復活

資本主義受到質疑,資本主義如何與時俱進?凱雷集團聯合創辦人大衛•魯賓斯坦,模仿亞當•史密斯的口吻,對當今資本主義的弊端和出路,提出了見解。

就業黃金時代終結不是「主義」的錯

讀者heyangyang:技術的進步,意味著就業率的下降,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長期趨勢。不是改革什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就能夠解決的。

資本主義告別青年時代

讀者hydalisk:現代資本主義與民主相結合,已經不再如馬克思所述那麼純粹。如果說亞當斯的資本主義是二十多歲年紀的話,如今則是開始顧慮老婆孩子的三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