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爲資本主義會診

市場機制仍無可替代

FT專欄作家布里坦:資本主義是實現自由和富足的手段,其本身並非目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應繼續爲公衆所有,政府必須救助銀行。

很久以前(久到我已不願回想),我曾寫過一本書,名叫《資本主義與寬容的社會》(Capitalism and the Permissive Society)。這個書名讓一些人感到疑惑,因爲這兩樣我都贊成。與大多數政治經濟學書籍一樣,這本書遠未臻完美。但說它不完美,並不是因爲存在錯誤,而是有疏漏之處。如今,雖然時光已過去了將近25年,回頭看這本書,幾乎沒有任何觀點是如今我想要收回的。

沒必要去假裝市場回報能反映個人價值。正如墨爾本子爵(Lord Melbourne,本名威廉姆•蘭姆(William Lamb),19世紀三四十年代曾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譯者注)在談到一個其他問題時所言:「這跟價值毫無關係。」實施再分配的最佳途徑,是建立(最好是統一的)稅收和社會保障體系,而不是去幹預價格和工資。

動用貨幣和財政政策,來緩和經濟活動中的波動、避免長期的需求不足導致不必要的失業,以及避免通膨失控,與成功的資本主義也並不衝突,在我看來這甚至是必須的。

您已閱讀24%(421字),剩餘76%(13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